“第三届全国相对富裕地区”排行日前揭晓,中山市再次稳居第七,与东莞、佛山和珠海等广东省内几大珠三角城市齐入前十。不过,与官方的高调相反,当地很多市民及网友认为“这种评比不能当真”,大家“被富裕”的可能性更大。有网民还留言:“我拖中山的后腿了”。(《广州日报》12月20日)
一项还算严肃的评比排行,何以到了市民那里就成了相互戏谑的由头?“相对富裕”的中山市市民为什么会产生“被富裕”之感?其中不排除故意搞怪,以唱反调的口吻寻求某种自由表达的快意,但也不能忽视中山市市民“被富裕”话语背后深广的现实背景,也即,长期以来“国富民贫”的现状,日渐加大了政府和民众之间的疏离感;而贫富差距的拉大,也日渐加深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撕裂感。地方如依然沉湎于“相对富裕地区”评选这类宏大叙事,或将引发不可预料之社会问题。
就中山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来看,中山市位居全国相对富裕地区第七,似乎并非僭越。按中山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梁士伦的观点,中山虽然在经济实力方面比东莞和佛山要差,环境优势方面也比不上珠海,但总体发展水平、城乡差距以及自然环境等综合优势比较明显。然而,政策研究人员的宏观视野,并不能替代一般民众的生活感受。地方的物价水平、民众的收入水平、大批外来打工人员的工资福利……所有这些具体指标都可能成为左右民众判断的筹码,也是不能忽视的细节性感受。
长期以来,很多地方已经习惯了GDP总量之类发展指标的比拼,民众的生活感受往往退居一隅,说起来好像应该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相应提高”,而实际上,地方财政实力越来越雄厚,而民众的收入水平却多年迟滞、徘徊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尽管这几年各地都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民生”,但在实际运作中,已成尾大不掉之势的“发展至上”并没有多少改变。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GDP总量已经是全球第二,而人均收入却是全球第106位。
此种巨大反差,使得从国富民贫到国强民富的改变十分艰难。但再艰难,也必须有所动作。即便地方政府缺乏积极性,民众诉求也会推着政府前行。中山市市民此番发出的“被富裕”之感慨,就是一个信号。尤其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感受是如此具有普遍性和传染性,以至于在很多地方都通用。
在具体操作层面,“国富民贫”是一个层面的差异关系,也是基本的框架,如何从追求GDP转到减税、藏富于民上来,应属于优先解决的问题;此外,“贫富差距”则是另外一个层面的差异关系,这需要政府有所作为。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针对中低收入个人和大部分企业减税,将成为中国税改的关键词。果如此,这些举措或可逐渐缩小政府与民众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
如果民众总是感到“被增长”、“被平均”、“被富裕”,只能说明,在民意和官意间确实出现了很难弥补的巨大鸿沟。其实,有理解上的差异不可怕,可怕的是政府对这种差异熟视无睹。一个良性的社会,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缩小差异、寻求更多共识的社会。(胡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