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通胀须给地方投资热降温

时间:2010-11-30 15:03   来源:京华时报

  目前,国家层面的十二五规划即将出台,而各地也已经开始勾画十二五期间本地区发展的宏伟蓝图。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在中央对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并未对增长指标提出具体的要求,但各地对经济高速增长的热情丝毫未减。一些地方不仅提出了经济总量翻一番的目标,同时也推出了规模庞大的投资计划。在防通胀成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宏观调控主要任务的时期,新一轮的投资热潮恐怕会成为加剧未来通胀预期的新推力。

  长期以来,在中国的经济增长过程中,投资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GDP每年平均增长9.7%,投资的贡献率超过三分之一,占到36.7%。在遭受金融危机冲击明显的2009年,投资对GDP的贡献率更是高达92.3%,对GDP的拉动为8.0个百分点。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看,投资过热往往是引发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比如在1985~1988年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最高达38.8%,年均超过25%,结果在1988年和1989年,通货膨胀率均超过了18%,造成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通胀高峰。在整个“八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更是达到惊人的年均36.9%,最高的1993年甚至达到61.8%。狂热的投资引起了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上涨,居民消费品的价格也迅速飙升。1993年,通胀率超过了14%,1994年的通货膨胀率直接蹿上了24.1%,这也是改革开放32年来的最高记录。

  2008年年底,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迅速扩大,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均在30%以上,今年虽有所下降,但也依然保持在24%以上。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出现了逐月攀升的势头,到十月份一举达到了4.4%的水平。目前虽然通胀指数并不在历史的高位水平,但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通胀预期十分明显。

  在总需求中,投资需求的膨胀将在一定程度上对消费需求形成挤压。虽然在总需求中投资需求的比重长期保持在30%~40%之间,但消费需求却出现了下降趋势。这与我国扩大消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宗旨相违背。和消费需求相比,投资需求存在着强大的内在动力,这是因为在预算软约束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着强烈的“投资饥渴症”。而形成“投资饥渴症”的原因有多种,比如追求更高的以GDP考核为核心的政绩、从中央政府中获得更多的财政补助与税收支配权,以及更多的权力租金等,都是地方政府产生投资冲动的动因。

  因此,要缓解乃至彻底消除地方政府的“投资饥渴症”,最重要的就是尽快转变政府的职能和角色定位,从“公司型政府”、“投资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经济的发展固然需要大量的投资推动,但投资的主体应该是企业而不是政府。如果在投资领域出现了“鸠占鹊巢”的现象,那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目标就很难实现,而遏制通胀、提高民生质量的政策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李长安)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