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不能搞突击”为谁敲响警钟?

时间:2010-11-08 13:40   来源:人民网

  在“十一五”收官之际,面对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个别地方为突击完成指标任务大面积拉闸限电,已经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老百姓的生活。究竟该不该拉闸限电?记者日前从河南省委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常委扩大会上获悉,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会上明确表示,节能减排是一项重要任务,但不能简单化、搞突击,不能搞形式主义,要讲求实效。他说,节能减排工作要有全局观,不能单打一;要吃透中央精神,结合河南实际;要克服形式主义,求实求效。(11月7日大河网)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而推动节能减排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方面,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和完成这一任务。尤其是在“十一五”的收官之际,更加不能放松对节能减排的控制和要求。但是,少数地区、个别地区,出现了以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为名采取拉闸限电影响群众生活的行为。国家工信部新闻发言人朱宏任10月28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绝不允许个别地区以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为名,采取拉闸限电影响群众生活的行为。因此,河南省委书记严肃指出“节能减排不能搞突击”,必须正确处理节能减排与加快发展的关系,要有全局观,要从根本上下功夫,克服形式主义,求实求效,可谓切中要害,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是为一些地方、个别地区敲了警钟、拎了耳朵,是高度的政治清醒。

  节能减排、减少碳排放,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但是,节能减排,绝不是一味的限电,尤其不能以影响正常生产和老百姓生活为代价。这是和加快发展背道而驰的,更是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相违背的。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而发展离不开电,群众生活更离不开电,限电拉闸,还能保障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吗?还能发展吗?

  其实,节能减排搞突击,不分青红皂白拉闸限电的做法的本质还是源于我们的一些地方官员没有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没有树立起正确政绩观,还是头脑中的功利思想在作怪。眼看“十一五”收官,在一些地方官员看来,节能减排的硬任务、死命令完不成,自己的政绩没有了,拿不到先进、领不了奖金,说不定还保不住自己头上的“乌纱”,因此他们就片面地采取了一刀切的方法,对一些能耗大的产业全部拉闸限电,不但影响了生产,还影响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这种极端的做法,是绝对不可取,也是行不通的。必须从根本上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抓经济结构调整,抓科技投入。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努力做到在发展中调整,在发展中转变,在发展中提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节能减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中国“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减少10%,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约束性指标,这两个指标是强化政府责任的指标,是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政府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通过合理地配置公共资源,确保实现好。节能减排绝不是通过拉闸限电所能解决的。必须统筹协调、全局考虑,从每一个环节落实,从每一件事情中贯彻,才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也是推动和完成节能减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活用电,是基本的生存需求和民生问题。搞一刀切,简单地以拉闸限电来完成所谓的节能减排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民生问题的极大漠视。可以这样说,卢展工要求“节能减排不能搞突击”,浸透着浓浓的民生情怀,蕴含着坚定的民本理念。正如卢展工所强调的,为了防止因拉闸限电而影响居民生活,要分清主次,分类指导,把保障民生放在首位,在冬季用电高峰到来之前,做好充分准备,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用电。只有每一位群众都用上电,看到了光明,感到了温暖,才能打心眼里说党和政府好,也才能信任、理解、支持党和政府的工作。这其实也是巩固执政之基的实事要事。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系统工程,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长远之计,节能减排更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其实,我们不单单在节能减排上“不能搞突击”、“不能一刀切”,在其他任何工作和事业上,都不能搞突击和一刀切。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节能减排不能搞突击”具有更普遍的指导意义、警醒意义和示范意义。(倪洋军)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