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多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血荒”,医院的一些病人面临着择期手术的无奈。在昆明,当地正遭遇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血荒”,以至于住院等待手术的病人要自己打电话,甚至出院去联系血源。(10月27日央视网)
像今年这样,“血荒”时间如此之长、地方如此之多,的确罕见。
为何出现“血荒”?一些地方血站及卫生职能部门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总把原因归结为偶然性、突发性,如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因为放假导致献血量突然大量减少。在他们看来,由于公众献血认知不够,所以导致献血热情不高。甚至有人认为现在各地医保覆盖面扩大,保障水平提高,更多人选择去医院接受治疗,导致临床用血量增加。
这些解释听起来“合情合理”,实际很荒诞!真正的原因,其实还是相关职能部门的失误与不够重视,在他们看来血荒不是个问题,意外而已,没什么大不了。
血液是一种资源,这种资源供给能不能及时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它认识的重要性。如果像水、电等一样,血液被定义为一种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血荒”就不可能蔓延滚大。相反,如果相关职能部门认为血液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资源,那么出现大面积“血荒”就只是迟早的事了。
当下,如何有效缓解“血荒”现象?唤醒、发动公众参与献血是根本之策。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公共卫生领域投入,健全完善献血用血制度;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献血的主动性、积极性,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献血的重要性、安全性,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无偿献血队伍中来,“血荒”自然就不会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