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为了“突击”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不惜采取“拉闸停电”的措施,不仅对工厂停电,还对居民区实施大面积长时间停电,从而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这种 “为完成目标不惜采取一切手段,不惜付出任何代价”的做法,表面上看起来 “雷厉风行、很有魄力”,但实际上却是简单粗暴、消极应付的“懒政怠政”,其做法与节能减排的精神要求背道而驰,其后果也与节能减排的工作目标南辕北辙。
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高投入、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已经给生态环境造成越来越大的负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而受到资源、环境和人口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这种经济模式自身的增长也是不可持续的。“节能减排”正是在面对这种严峻形势之下提出来的,其目标是促使各级政府和企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依靠要素投入推动发展的老路,转变到依靠技术和管理创新推动发展的新路上来。以此目标作为对照,可以看出,通过“拉闸停电”实现“减排”,实际上是避重就轻、偷梁换柱,甚至是“阳奉阴违”之举,因为此举虽表面上节了能、减了排,实际上既没有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也没有促成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从后果看,此举更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没能使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拉闸停电”无助于转方式、调结构,却会导致一系列负面后果:地方经济发展受阻,群众生活质量恶化,政府形象受到损害,真正的“节能减排”工作也被“抹黑”,其“成果”也是暂时的、表面的:一旦停止“拉闸停电”,总耗能和单位耗能就会马上“反弹”;一些企业和群众通过柴油机发电等方式实现“自我供电”,使能耗和排放“明降实升”……
既然“有百害而无一利”,一些地方为什么还热衷于“拉闸停电”?说穿了,就是“保位思想”和“懒政思想”在作怪。一些官员真正关心的,并不是怎样将能耗切切实实降下去,而是想方设法钻政策空子,规避“问责”和“一票否决”,先保住头上的“乌纱帽”再说。此外,“转方式调结构”具有很大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但要求政府和企业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与之相比,“拉闸停电”显然是轻而易举、立竿见影的“终南捷径”,那些信奉“见招拆招、见子打子”的个别官员,“权衡利弊”之后,自然不愿意面对实质问题,不愿意啃“硬骨头”,转而选择畏难而退,采取应付敷衍之策。
能否实现“节能减排”,事关我们能否成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事关我国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以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条件。在这场“攻坚战”和“持久战”中,要特别注意反对那些避重就轻、“突击作秀”的苗头和现象,反对偷梁换柱、敷衍应付的思想和作风。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光是对“节能减排”不达标的要给予问责,对于通过“拉闸停电”之类手段实现“目标”的,同样要问责!(封寿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