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大城市还有多少幸福感?”这样的讨论已经成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热门话题。如今,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特大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入托难、就医难等诸多问题已经严重困扰城市居民的生活。这些不尽如人意的表现有一个简单的名字:城市病,指的是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10月8日《中国青年报》)
城市本该让生活更美好,但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幸福感却在一点点地流失:一边面对着更优质的资源,一边却倍感享受资源之艰难;一边被城市之外的人所羡慕着,一边却承受着城市生活的种种压力。于是,在生活问题和难题频出时,“幸福”的城市人终于发出了“幸福在哪里”、“幸福了吗”的疑问。尽管他们也自知这城市依旧让他们喜爱,但是他们已经确定无疑地感受到了城市患上了一种病。
这种病就是城市病,这种病看似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症状:当人口和资源集中到一个城市时,各种问题必然因为这种集中而出现。如果我们把城市看成是一个承载能力有限的系统,就必须承认这个系统存在超载的可能。而超载的结果就是,每一个生活于这个系统中的人都有一种被挤压的感觉。因此,城市病症出现时,我们需要引起的第一重反思就是,在城市设计与发展时,应该注意到城市的容量与大小,应该注意到城市是一个生活的地方,从宜居的角度去策划城市,设计城市,建设城市。
当然,由于资源的集中有利于效率的最大化,因此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出现一些大城市、特大城市也是不可避免的结果。所以,在面对城市病时不能因噎废食,把城市化一棒子打倒,而是应该找到城市化与城市病的界限,达到既实现城市化,又不致出现城市病的程度。这是城市病应该引起的第二重反思。
要想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对城市化有更为合理的理念和设计,如果说第一重反思是把城市当成一个系统,那么第三重反思就要把这个系统分成若干子系统,以合理的设计保证这些子系统都是健康的完善的。简单地说,就是城市建设中不能存在短板,硬件和软件的建设都应该跟上。
而城市病之所以出现,还与城市这个系统和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不协调有关。比如,大城市与小城市的关系,大城市与农村的关系,这种并未达成和谐生态的关系,导致了系统之间的关系是紧张的——越来越多的资源和人力不断涌入,而且是单向流动的,单向流动的原因,在于大城市集纳了太多资源。
社会由很多城市和乡村构成,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城市病的出现既与大环境有关,又与本身的发展有关。这种复杂的原因决定了城市病的治愈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而且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同时,有一点也是可以确定的,即使治愈城市病的过程再复杂,其基本的药方只有一个,就是以人为本,从人居的角度去打造城市,而不是其他的标准。只有如此,城市化的过程才不会误入歧途,城市病的治愈才能有一个真正的起点。(乾羽 原题:以人为本是治疗“城市病”的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