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神经”为何麻木

时间:2010-09-28 10:17   来源:《齐鲁晚报》

  9月16日,临沂55岁农妇楚廷兰将一个肾脏捐给了患有尿毒症的儿子。术后高昂的治疗费用让这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犯难,权衡再三,他们求助媒体报道寻求社会帮助。然而,过去十多天,关注此事的爱心人士并不多。

  我全程目睹了换肾手术的过程,很多细节让人感动。55岁的母亲被推出手术室后,脸色蜡黄,身体虚弱,意识稍微清醒后,第一句话就问“儿子好了吗?”为省下三百多元钱给儿子,这位农村妇女竟打算强忍疼痛,不使用止疼棒……

  对这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8万元的手术费用绝对是个天文数字,术后长期的康复费用让他们不敢想象,向社会伸手也是万般无奈下的选择。但是,截至目前,只有两位好心人为换肾母子捐款1500元,在巨额的医药费面前可谓杯水车薪。

  是什么麻木了人们的“捐款神经”?一位从商多年的朋友道出原委:“做了慈善,被扣上慈善的帽子后,下次再有类似的事情,人家还会找到你,捐与不捐,进退两难。”

  对普通收入的市民而言,有限的经济能力决定了捐款数量,心有余而力不足。再翻阅网上报道,捐肾救子等感人事件屡见不鲜,也许在大众眼中,这已有些视觉疲劳了。

  且不说一个农村家庭,即便是中等收入的工薪家庭,家中有一个重病号也很犯难。“有啥都行,千万别有病。”在很多人眼中,病是不敢生的,更是生不起的。

  最后的落脚点不得不放在我们的医疗保障体制上。不可否认,近年来我们的社会保障有了明显改观,但如何建立起完善的医疗保障体制,让普通的人能安心治病,这是每个人的愿望。

编辑:于斯文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