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世界级富豪,比尔·盖茨、巴菲特将于9月29日来到中国,并邀请50位中国富人参加一场“慈善晚宴”。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中国项目区主任叶雷称,并不是每一个富人都对于“巴比”二人的邀请欣然接受。在接到邀请后,很多受邀富豪都会反复确认是否会在晚宴上被“劝捐”,甚至有一小部分人因此拒绝参加晚宴。(9月5日《新京报》)
今年6月,美国首富比尔·盖茨和股神沃伦·巴菲特率先在美国发出“捐赠承诺”,邀请美国最富有的人和家庭参与,承诺捐出半数财产,用于慈善事业。短短两个月时间,便有40名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美国富豪签约参加这一活动。《福布斯》今年公布的富豪榜中,身家超过10亿美元的中国富豪超过百位,仅次于美国。然而,在对待慈善的态度和做法上,中国富豪却似乎少了一些豪气。与怕被“劝捐”的反应相呼应的是,中国富人参与慈善的比例很低。据统计,我国每年的捐赠大约75%来自国外,15%来自中国的富人,10%来自平民百姓,企业参与捐赠慈善事业的只占1%。
究其原因,固然与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有关。美国人推崇“白手起家”式的个人奋斗,认为来自于社会的财富,最终也应该把财富回馈社会,把过多的财富留给子女是对他们的戕害。中国企业家则普遍认为财富即家产,更愿意将其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长期占用,或是通过家族传承的方式,传给自己的后代。不过,怕被“劝捐”的表象之下,更值得关注的是环境和制度方面的因素。
其一,整个社会缺乏慈善氛围。尽管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但现代慈善事业起步较晚,民众的慈善公益理念尚未形成,整个社会缺乏良好的慈善氛围和土壤。一些人认为慈善是富人的“专利”,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直接影响富豪投身公益慈善的积极性;还有的不理解富人的捐赠行为,将其与炒作、作秀画上等号,这种扭曲的公共价值取向使得部分富豪产生“慈善不荣”的念头,进而对慈善事业望而却步。此外,贫富差距拉大滋生出的“仇富心理”,也使得一些富豪担心做慈善会露富,成为众矢之的。
其二,法规政策缺乏激励机制。目前许多国家都有专门鼓励纳税人捐款给社会慈善事业的法律,以美国为例,高达50%的遗产税和最高10%的税收减免,使得富豪愿意把财产拿出来做公益。而反观中国,还没有专门的“慈善事业促进法”。遗产税至今“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捐款抵税必须向国家批准的少数基金会捐款才能实现,且3%的优惠幅度明显偏低。法规政策的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障碍。
其三,慈善运作缺乏制度保障。美国基金会等各种慈善组织管理透明,制度完善。哪怕一美元的捐款,慈善基金管理者也要告知捐赠者资金流向,否则将要承担法律责任。而我国的慈善事业还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慈善组织公信力还不足,财务制度不透明,少数贪污挪用善款行为,更是严重挫伤了人们的慈善之心,进而对慈善事业产生信任危机。
巴菲特说过,“承诺捐赠的核心在于,让富人认真讨论他们的财富以及如何使用财富。”中国富豪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才刚30岁,我们希望“巴比”之行能通过慈善理念的倡导,使中国社会财富积累过程中的精英们,重新审视和合理支配自己的财富,切实担负着引领社会价值走向的责任。与此同时,怕被“劝捐”的事实,也提醒政府部门和全社会营造更宽松的舆论氛围,制定更灵活的政策和法律,配套更完善的管理体系,让越来越多的富豪们积极主动地投身慈善,回馈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