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和“中国丹霞”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申遗大军新诞生的两名宠儿。
这两个项目一申遗成功,随之而来的却是来自各方的质疑和担忧。有网友担心,申遗后这些宝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可能面临过度的旅游资源开发,导致景区不堪重负。还有人认为,相关部门接下来必然会打着世界遗产旗号,大幅度提高景区的门票价格。
人们的担忧并非没有缘由。近些年来,借申遗之名大肆进行商业运作,导致世界遗产被严重破坏的情形,可谓司空见惯。例如,包括张家界、三江并流等世界遗产,都曾受到过世界遗产大会亮黄牌警告。这里的问题就在于,国内的申遗活动一直走不出申遗——开发的因果循环,而究其根本,这又因为地方政府将申遗看作一棵摇钱树所致。不言而喻,这已经完全背离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初衷和目的。
国内申遗活动的种种怪现状不仅受到民众诟病,如今似乎也引起了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例如,申遗成功后,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立即表示门票不会涨价。登封市政府也称,下一步将会考虑对嵩山历史建筑群的部分景点实行免门票,并提出将保持“四个不变”,即少林寺门票价格不变,原有各方利益关系不变,少林寺获得门票收入的政策不变,景区公共文化资源和公共景区资源保持公共性和公益性不变。
此番表白颇耐人寻味。这一方面说明,当事者并非不懂民众的担忧所在;另一方面也表明,景点收入牵涉多方面利益,十分复杂。具体来讲,少林寺方丈的话具有一定的可信度。这是因为,少林寺的门票收入不像其他地方那样收归财政,而是由少林寺收取,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少林寺可以自己说了算。至于当地政府部门的表态,则留有相当的操作空间。例如,当地称考虑“部分景点”(而不是所有景点)免门票,又称将保持公共资源(而不是整个景区)的公益性,这都为门票上涨和商业开发留下了伏笔。
话虽如此,我还是很期待这些世界遗产能够率先走出“申遗并开发着”的死胡同,真正做好遗产保护工作,为子孙后代保留人类和地球的共同记忆。申遗不该成为涨价的前奏,涨价也不是申遗的必然结果。申遗只是表明,这个地方曾经留下了人类或自然的宝贵遗迹,值得永久珍藏;而不是说,这里的文物风景十分稀缺,大家赶紧掏钱来践踏。当然,这些世遗新宠的命运如何,最终还有待于事实的验证。
前不久,有知名人士对大陆的景点观光费用提出质疑,认为“寺庙等历史景点是老祖先留下来的,不应该收高费用。”这番话很有道理,也点中了许多景区的软肋。事实上,由公共财政花钱保护自然和文物资源,这正是政府的责任所在。而现在的问题是,许多地方不仅政府不掏钱,还要从中赚取大量利益,这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是错误的。如果还抱着这种心思去申遗,即便申遗成功也只会给那些文化和自然遗产带来不可挽回的人文灾难。 (魏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