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一旦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漩涡,必然会降低对内涵的追求和整体形象的打造,最终影响整体素质的提高。
高考状元,虽然是应试教育下的一个特殊符号,甚至还时不时地让人与封建科举联系在一起。但是,能够成为一个地区的高考状元,还是令人十分羡慕和赞赏的。遗憾的是,由于某些大学过度在乎高考状元这个符号,注重高考状元给学校带来形式上的“强大”,从而使高考状元由符号变成了一种炫耀的工具,导致在每年的高考录取工作中,都会对录取了多少高考状元进行炒作,甚至引发争论。
而在今年的高考录取工作中,作为中国两所知名度最高、地位最高的大学,北大、清华竟然进行了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肉搏”。据报道,在两校发布的状元录取喜讯中,录取的状元之和竟然超过了全国实际的状元之和,难怪有网友戏称,一边为状元争得面红耳赤,一边却连小学加减法都不会做,状元到了这样的学校,能有多大的出息呢?
两所大学当然不会“堕落”到连小学加减法也不会做,但是,录取数超过实际数的结果,却让我们不得不为两校只图形式、不讲效果的做法表示担忧,为两校越来越强烈的功利主义、浮夸之风表示担忧。
对两校出现的状元数据矛盾,虽然清华大学相关负责人及时作出了解释和说明,认为是口径不一造成的“误会”,并表示,多几个还是少几个状元,都对清华的招生和办学没有什么根本影响,明年将不会再发布状元数据。但是,这样的解释显然是没有说服力的,也不可能消除状元“掐架”对两校产生的负面影响。
其实,对两校来说,能够录取多少状元,所代表的仅仅只是某些方面的吸引力而已,一方面,状元的多少,并不完全代表学校水平的高低;另一方面,录取这么多的高考状元,又能培养出多少国家建设的状元呢?相反,哈佛大学并没有每年公布自己录取了多少美国的“状元”,但是,却培养出了那么多的总统、科学家、经济学家、经济巨人,北大、清华又该如何面对呢?
作为具有百年历史和很高知名度的高等学府,北大、清华已经历过很多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按理,应当具备了一所成熟大学所应该具备的条件,不会为形式主义、功利主义、浮夸之风等所影响,甚至所左右。但是,为什么会如此在意录取了多少高考状元这种符号性东西呢?需要引起重视的是,除在对待高考状元问题上的不理智之外,近年来,两校在其他方面的负面新闻、负面影响也不算少,如以造假手段骗取科研经费、高价文学班、高价高级管理人员班、不允许中小学生参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