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经营餐馆多年,有了一些实力,想请印度小伙做门童。虽然圈子里的人都竭力反对,但他还是义无反顾,费尽周折,通过香港中介请了两个威猛高大的印度人,绛红头巾一扎,绛红袍一穿,一左一右,站在门口,确实给餐馆增添了几分喜气。私下里我问朋友,这印度门童能招来生意吗?回答说,还真是不太清楚。
随着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逐步融为一体,在中国就业的外国人多起来了。广州有一个非洲人居住区,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有一个中东人居住区。外国人在中国,有做健身教练的、做工程的、做外国产品销售代理的,也有做资本市场顾问的,大多数外国人对在中国生活和工作都比较满意,认为这里人好,机会多。但不知从何时开始,洋面孔被不少人当作门面来支撑。
印度小伙虽然不懂汉语,但音容笑貌,一举手,一投足,充满着对客人的热情。要说撑了门面,的确还是撑了撑,朋友也比较满意。可是,那些八竿子也打不着,纯粹为撑门面而撑门面,去找洋面孔来充数,就不可取了。
比方招商活动,一些地方就热衷于请些洋面孔来撑门面。来参加庆典活动的不少洋面孔,实际上就是在大城市做普通工作的外籍白领。可是,请他们到地方参加活动的中介,硬是煞有介事,介绍说该洋面孔是某某跨国公司驻北京或上海的总代表。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这些被请来的洋面孔往往按照事先由别人备好的英文讲稿念一下,花篮、礼炮、红地毯、彩旗……庆典活动往往就在这种热闹中拉下帷幕。
还有个别企业,请些甚至对企业经营和技术一无所知的洋面孔,隔三差五地来,住在企业的外国专家楼里,对外的名头是企业副总经理什么的。来企业参观的人见到这些洋面孔,往往会啧啧称奇:瞧人家,就是国际化的企业,人才都是从国外请过来的,企业的实力一定是了不得哇!
其实,经济社会活动,有许多洋面孔出现,的确是说明你在国际化。问题在于,你请的洋面孔是否真材实料。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请了很多各方面的外籍专家、教授、学者,是需要。我们的很多大型企业、科研院所,也请了许多外籍专家,他们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奉献了聪明和才智。例子太多,不胜枚举。他们请外籍专家,不是为了撑门面,而是企业或单位工作需要。
企业经营,请不明就里的洋面孔来撑门面,说穿了,不过是自欺欺人之举。西方有句名谚:无论乌鸦怎样用孔雀的羽毛来装扮自己,乌鸦毕竟是乌鸦。企业的发展,核心在于塑造产品竞争力、技术的竞争力、管理竞争力。立足这三个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满足市场需求,你的企业就一定有好的前程。企业要撑门面,就得靠竞争力来撑。企业要撑门面,不是靠面子,而是靠里子。(高云才 原题:洋面孔未必就能撑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