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 霍金用电脑动画的形式揭示了人类“外星邻居”的生存状态。他设想了5种不同星球的外星生物。
在霍金的宇宙中,火星、月球等类地行星上生活着两只脚的食草动物。它们能利用吸尘器般的巨型嘴巴从岩石的缝隙中吸食食物。类地行星上还存在类似蜥蜴的食肉动物,双方偶尔爆发猎食大战。霍金认为,气态星球上可能存在水母状的巨型浮游生物,它们像吹胀的小型飞船那样漂在气体中,以吸收闪电的能量为生。
我注意到,不少网友对霍金的这些设想嗤之以鼻,我却很欣赏这种“异端思维”。有些天才论调,总是异于常人。比如,达尔文孩提时常对动物、植物发表“说法”,被认为不正常;法国数学天才夏尔 埃尔米特中学时代也曾声称:“数学课本就是一堆垃圾,数学考得好的,都是些二流头脑的人,只懂得搬运垃圾。”
科学虽需严谨的科学论证,但这种论证有时就是建立在大胆想象、颠覆传统之上的。看看人们探索自然科学的发展进程,也离不开想象。比如海王星的发现,就建立在推测和想象基础上。后来天文观测证明了这一点。就算霍金的想象有点荒诞,这又有什么呢?只要这是霍金发自内心的想法,就该得到尊重。毕竟,科学领域中的一些怪诞另类想法,却可能带来开拓性的发展。
从网民反应看,这事如发生在国内,恐怕当事人将承受巨大的生活和科研压力。因为虽然我们一直呼唤创新思维,可多数人思维却仍非常保守、僵化,不敢有丝毫越位。这已形成一种社会文化。比如一项对6个城市的最新调查显示,上海教师的包容性堪忧,对学生奇思怪想的容忍度排在最后。在这种背景下,将奇思怪想“妖魔化”也就很自然了。
在整齐划一的教条束缚下,标新立异的另类想法可能受到忽视甚至打压。比如我们惯用的教育评价语言,“这个孩子太活跃了”、“鬼点子多”等,都暗含了一点儿批评和歧视味道,而少有赏识和欣慰的意识。中国青少年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金奖,成人后却“泯然众人矣”,与“奇思怪想”思维的退化不无关系。更重要的是,连教育对想象力都失去了判断和赏识能力——“雪化了,变成了春天”竟被判为病句。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但愿我们不要仅仅将霍金的预言当作一次玩笑,而当成一把钥匙,激活我们的奇思怪想,给创造性思维带来巨能量。(刘克梅 原题:霍金奇思怪想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