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部门拿出来的物价数据不仅要经得起菜市场的检验,还得经得起宏观市场的检验。对此,应当形成一套严格的监控与监督制度,从操作流程和统计报表及时发现问题,这样才能做到周副司长所说的“发现一起,处理一起”。
发改委领导6日公开批评物价局工作人员编造数据,多年的“传说”原来是真的。
统计数据注水、造假等现象,不是三两天的事情。物价指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正如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所讲,一些数据是估计、编造所得,导致事实价格未能正常反映,影响决策。
物价是统计宏观经济数据的基础。近些年老百姓一直抱怨,为什么物价指数总是和人们的真实感受有明显差距?统计部门一直不厌其烦地解释,这是错觉,或者干脆说物价指数对市场价格的反映存在滞后期。总之统计数据是科学可靠的,错不在统计部门。如今总算有官员承认,老百姓的感觉还是有些道理的,并非凭空臆测。
经济数据要经得起检验,物价等数据必须先过质量关。相关部门拿出来的物价数据不仅要经得起菜市场的检验,还得经得起宏观市场的检验。对此,应当形成一套严格的监控与监督制度,从操作流程和统计报表及时发现问题,这样才能做到周副司长所说的“发现一起,处理一起”。
此外,还应进一步查找和反思统计数据造假的源头。统计数据出现注水、造假现象,一方面和基层工作作风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先计划后统计”等政策指令、政绩冲动密不可分。例如,中央提出经济增长速度要“保八”,这原本是一个努力发展的目标,但到了地方和各级部门,却成了必须严防死守的任务——有条件的要上,没条件的创造条件也非上不可。做不到怎么办呢?那么只有在数据上动手脚,在纸面上完成任务了。统计是一门科学,让统计数据迁就地方政绩需求,不胡编乱造才怪。
既要保证统计数据经得起检验,又要迎合经济发展目标,二者必然有矛盾。
只有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数据造假之风才能消停。这边发改委官员表示要严查数据造假行为,那边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已表态说:“从全年来看,物价控制在3%左右应该是有基础的。”又想“保三”,还不能闭门造车。我希望,假如到时候物价数据不如预想的那么乐观,有关方面能够把真实的情况晾出来给大家看。
数据造假影响经济决策,经济决策有时反过来也会影响统计数据。因此,经济数据要经得起市场和历史检验,还得让相关政策经得起统计科学的检验才行。(魏英杰)
[责任编辑:高斯斯]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