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援建时代:“合作”成为主题词

时间:2010-05-25 08:32   来源:人民网

  “5·12”两周年之际,随着河北、辽宁、广东相继宣布提前4个月完成对江油、安县、汶川的援建任务,18个对口支援省(市)对四川灾区的援建工作进入了倒计时,灾后恢复重建步入了一个重大的战略转折期:“后援建时代”。对灾区而言,这是一个以转化援建成果增强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的新阶段;对支援省(市)而言,这是一个由单方受益的“对口支援”迈向以互惠互利为主体的“对口合作”时代。

  细心的人们注意到,今年以来,山东、辽宁、广东等支援省(市)高层与四川高层互访的频率明显加快。除指导、检查、督促对口支援工作以外,一个主要议题,就是研究如何深入推进各支援省(市)和灾区的长期合作;一个重要议程,就是签署双方的长期合作框架协议。

  进入后援建时代,“对口支援”这一集中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性的伟大创举如何延续?受援方和援建方都在思考。

  人们不会忘记,两年前,广东——汶川、山东——北川、江苏——绵竹、北京——什邡……它们相隔遥远、交往生疏;两年后,它们心手相牵、肝胆相照。700多个日日夜夜里,10万援建者奋斗在四川灾区一线,与灾区人民一道胼手胝足,患难与共,共同参与并见证了灾区凤凰涅磐、浴火重生的历程,结下了兄弟般的深厚感情。以崔学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援建干部甚至把生命都留在了灾区,而灾区人民则用新地名“辽宁广场”、“唐山大道”、“北京大道”,给孩子取名“杨京海”、“廖北宇”、“王山东”、“席菁(京)雯(文)”等方式,把援建之情世代铭记。欢快的锅庄跳起来,香甜的咂酒喝起来……越来越多的援建市与灾区市缔结成了“友好城市”,相互拥抱成为“兄弟”。

  是兄弟,就应该互相帮衬。不得不承认,两年对口支援,既是援建省(市)向灾区“输血”的过程,也是援建方“零距离”了解灾区、灾区“零距离”学习援建省(市)的一次机会。而这种“了解”、“学习”,其实为“对口合作”埋下了“伏笔”:随着援建进展,如何保持增长尤其是如何实现内生增长、持续增长,纳入了灾区决策层的施政视野。早在去年2月,由绵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的党政代表团,就曾多次赴山东、辽宁、河北、河南4个支援省,既是开展感恩致谢活动,也是投资推荐活动。其目的,就是为了推动“对口支援”向“对口合作”转变,开启援建省(市)与灾区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双赢、共同发展的合作之路。

  “合作”首先在产业发展上找到了切合点。传统产业从东部向西部、从沿海向内地梯度转移。——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大势,是合作的根据所在。有了“对口支援”的机会,有了“患难之交”的信任,灾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实现了从“面对面”招商到“点对点”的对接,援建省(市)实现了对灾区由“输血”到“造血”的转身。目前,18个对口支援省(市)把自身的产业优势、市场优势与灾区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在四川灾区建成了21个特色产业园区和农业示范园区。不仅如此,各支援省(市)既“筑巢”又“引凤”,不但投资完成园区的“六通一平”,还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本省企业进入园区,签订投资协议695个,落实项目453个,协议资金534亿元,已落实资金174亿元。

  极重灾区北川曾是一个老、少、边、穷县,直到2007年工业总产值还不到10亿元。总投资17亿元的30家企业落户“北川—山东工业园”,全部建成后,年产值将超过100亿元。而投资15亿元的华晨汽车工业园项目,则标志着发达地区和极重灾区产业的“对接”。以华晨汽车生产为主轴,延伸到14个汽车零配件的子项目产业链,将改变极重灾区安县工业多年来倚重化工等高能耗产业的现状,对转变灾区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这仅仅是第一步。用山东对口支援指挥部指挥长徐振溪的话说:“合作的领域是非常宽广的,工业、农业、人才、教育等各个方面都有合作的空间。”当灾区丰富的资源禀赋优势与援建省充沛的资本发生“碰撞”,多领域、全方位合作的前景将更为宽广。

  如果说“对口支援”是国家层面的创新,探索出了发达地区帮扶欠发达地区的新机制,那么,“对口合作”则是支援建省(市)和灾区人民在灾后重建实践中的一大探索,开辟了“后援建时代”了一条互利合作的新路,回答了如何培育灾区未来增长动力的重大课题。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