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同胞同怀家国梦 各民族共画同心圆——陇原大地奏响多民族融合发展之歌
2024-06-25 16:01: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6月19日至23日,“说如意甘肃——海峡两岸媒体人走进白牦牛故乡”主题活动在甘肃举办。图为记者们在天祝县抓喜秀龙草原上采访牧民。(中国台湾网记者 李宁 摄)
古道悠悠,驼铃声声。位居丝绸之路“黄金地段”的甘肃,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多民族融合发展之地。6月19日至23日,“说如意甘肃——海峡两岸媒体人走进白牦牛故乡”主题活动在甘肃举办,两岸媒体人前往兰州市、武威市天祝县和古浪县等地采访,实地感受甘肃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发展脉搏。
我们看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深深牵系两岸同胞的情感,科技赋能特色产业助力牧民增收,台商投身大西北助推乡村振兴伟大事业,一幅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陇原大地越铸越牢。
中华文明跨越海峡情牵两岸 牛肉面里也有家国情怀
“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甘肃,曾见证“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记录了两千多年前辉煌璀璨的华夏文明。跨越时间与山河阻隔,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影响着两岸同胞。
在甘肃省博物馆,呆萌可爱的“铜奔马”、粗狂雄浑的青铜牦牛、丰富多样的彩陶吸引两岸记者不约而同拍照留念,台湾同胞感叹“两岸文物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是中华文化的体现”;在黄河楼,奔腾的黄河水震撼人心,一声“母亲河”印证着两岸剪不断的情感联结;在兰州牛肉面博物馆,一碗牛肉面情牵两岸同胞味蕾,大陆师傅梦想把这一传统制作手艺传到海峡对岸,盼“用这碗面作为桥梁,把两岸联结在一起”……
图为兰州牛肉面师傅现场教台湾青年制作拉面。(中国台湾网记者 李鑫 摄)
在武威文庙,至圣先师孔夫子留下的千年儒家文化,勾起两岸同胞情感共鸣,守护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共同心愿;在汉唐天马城,大家体验汉服之韵、学习传统礼仪之美、品味中华诗词之意蕴,醉享中华传统文化盛宴;在雷台汉墓,大家跟随“铜奔马”的脚步探寻中华文明,感受中华大地绵长文脉……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一座馆、一条河、一碗面、一件衣服、一个礼仪姿势……处处体现着两岸历史文化联结,诉说着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的历史事实。
尤其,牛肉面是兰州的代表性美食,分布于大街小巷、尽享于寻常人家,一碗小小的牛肉面饱含家国情怀,充分体现了两岸同胞渴望交往交流交融、期盼祖国早日统一的朴素心愿。
科技助力“牛产业”奔赴乡村振兴 台商扎根大西北践行民族情怀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天祝藏族自治县是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在天祝抓喜秀龙草原上,一群群白牦牛在绿意盎然的草地上悠闲漫步。这群享有“草原白珍珠”美称的天祝白牦牛,是当地特色产业,也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县级经济发展、增强百姓增收的富民产业,而“数字经济”则可以为特色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为更好地发挥天祝白牦牛的优势,打造品牌效应,天祝县打造了白牦牛数字管理中心。只需在白牦牛耳朵上植入一个“电子芯片”,就可以看到其从出生到出栏的成长轨迹、饲养数据、健康状况等,确保消费者买到的是正宗的天祝白牦牛肉,从而提高牧民养殖收益,助力县域经济发展。
藏族牧民尼玛才让家里养了80多头牛、130只羊,得益于政府在资金、技术上的大力支持,这几年家庭收入节节高。未来,他准备继续扩大养殖。
抓喜秀龙草原上,白牦牛悠闲漫步。(中国台湾网记者 李宁 摄)
除了白牦牛,近年来,天祝还通过大力培育高原夏菜、食用菌、藜麦等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之路。而在这条通往幸福生活的道路上,众多台商台企跟随祖国发展的步伐,扎根陇上,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热潮。
甘肃正林农垦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台资企业,近年选择在古浪“扎根”,2023年完成工业产值2.23亿元,如今可带动周边300多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兰州台协理事、森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王世文已来古浪发展6年,得益于这里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现在越做越好,还带动了当地农户一起种植蘑菇。
跨越海峡,台商从宝岛台湾来到大西北,在甘肃这块热土上实现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双赢。而这样的故事还将持续。
广西有名的“辣椒大王”、台商庄久毅在随“台商垄上行”团队实地考察后,发现甘肃潜藏着巨大商机,“未来十年一定会发生跳跃式的进步!”他呼吁台商“赶快过来卡位”。
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会长李政宏看到,地处大西北的甘肃目前是“投资洼地”,各项要素成本较低,他呼吁“台商朋友们把眼光多关注在西部,挖掘更多的商机”。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当前,越来越多的台商扎根祖国大西北,实现个人梦想的同时,带领当地群众奔向富裕之路。新征程上,西部地区发展前景广阔,台商台企的参与必将为这片土地注入更加持久的动力。
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画卷徐徐展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铸越牢
驼铃声声,激荡心弦。从巍峨矗立的雪山到苍茫无垠的沙漠,从绿草如茵的草原到雄伟壮丽的高原……甘肃地域广阔,自古就是多民族聚集之地,遍布着汉族、回族、藏族、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鲜明,民俗风情浓郁。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甘肃在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进程中,也积淀形成了开放包容、交流合作的丝路精神。
从兰州乘车前往海拔三千米的抓喜秀龙草原采访,跨越20度温差,两岸记者一天体验四季。细雨中,细心的汉族同胞为大家准备了雨伞和军大衣,热情的藏族同胞则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奶茶,暖热了大家的身体,更温暖了心。席间,藏族姑娘捧着哈达唱起祝酒歌:“远方的朋友尊贵的客人,献上洁白的哈达,献上一片草原的深情,请你喝一杯青稞酒。”歌声如圣洁的哈达,将彼此的感情进一步拉近。
两岸同胞合唱《外婆的澎湖湾》。(中国台湾网记者 李宁 摄)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在武威凉州贤孝非遗传承人贾旭峰的院子里,两岸媒体人围着几位民俗表演艺人而坐,听凉州贤孝的传承与发展,感受中华民俗文化的魅力。在记者提议下,由贾旭峰以武威当地口音演唱开头,现场两岸同胞合唱脍炙人口的歌曲——《外婆的澎湖湾》。当武威口音遇上“台湾腔”,当宝岛台湾的歌曲遇上祖国大西北的特色民俗,一场新奇的文化碰撞上演。院落中一片欢声笑语,歌声仿佛穿过海峡,在两岸回荡。
夜幕降临,天祝县团结广场响起音乐声,一场夜间锅庄舞准时开始。锅庄舞藏语意为圆圈歌舞,表演形式一般是男女围成圆圈,边唱边跳。广场上,身着民族服装的藏族同胞在内圈,其他民族群众不分男女老幼,以其为圆心围成圈,跟着音乐的节奏一起载歌载舞。看到两岸采访团到来,热情的群众邀请大家参与进来。欢呼声中,台湾青年走上舞台中央,融入这个多民族大群体。人越来越多,大家围成一圈又一圈,共同绘制出“同心圆”。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搭乘着高质量发展、西部大开发、共建“一带一路”的浩荡东风,甘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几天的采访中,我们看到,两岸同胞有着剪不断的血脉亲情、一脉传承的家国情怀,各族群众在陇原大地交流交融,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绽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铸越牢,这些必将为甘肃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凝聚同心、汇聚合力。(文/李宁)
[责任编辑: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