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在行动】甘肃农村改革:打造"共享经济"IP 实现村民共同富裕
来源:未来网
2018年07月14日 17:37:00A
所谓的“共享”,并不是农民和牧民将自己的资源与所有人共享,而是农牧民将自己的资源、资金和劳动力与全村人一起共享,创造1+1远远大于2的创新经营模式。
未来网(www.k618.cn中央新闻网站)夏河7月14日电(记者 贺卓辉 见习记者 朱延生)土地共享、牛羊共享、人力资源共享、资金共享、销售渠道共享、分红共享……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和合作市,一场独具农牧区特色的“共享经济”改革正在如火如荼进行,这场致力于攻坚脱贫的改革不仅让老百姓摆脱了贫困境遇,还满足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创造了专属于夏河县和合作市的农村特色经济IP。
所谓的“共享”,并不是农民和牧民将自己的资源与所有人共享,而是农牧民将自己的资源、资金和劳动力与全村人一起共享,创造1+1远远大于2的创新经营模式。
“共享”旅游资源IP:土地入股发展生态旅游 打工分红两不误
7月12日上午,夏河县达麦乡当浪沟自然村文化广场。
83岁的卜瓜加老人悠闲地和同村人坐在树荫下,看着孩子们在广场上嬉戏打闹。文化广场是老人每天要来的地方,早上7点吃完早点,老人和村民一起享受休闲时光。老人年轻时一直务农,如今村里集体搞起了旅游,老人再也不用为吃穿用度操心。
而38岁的卓玛在广场上和同村姑娘们伴随着音乐跳起了藏族舞蹈,卓玛在两年前组建了现在这个舞蹈团,也是当浪沟的旅游文化品牌。
12岁的才让卓玛正在度过自己的暑假时光,尽管个头还不高,一个灌篮、两个灌篮,篮球进了。
才让卓玛正在读五年级,今年“六一”,她和19名小朋友一起,表演了独具民族特色的藏族舞蹈,对她来说,暑假最大的期待就是母亲的许诺:去青海旅行,去看看青海湖。
而生态旅游,正是才让卓玛和当浪沟村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不二法门”。
当浪沟还有一个萌萌的名字叫做“熊猫沟”,达麦乡党委书记孟永祥介绍,因为达麦乡的生态环境良好,所以所有村子都以动物的名字来命名,而“当浪”在藏语中的意思就是“熊猫”。
风景独特的藏寨村落“熊猫沟”,蓝天白云如同一幅无法复制的风景油画,在翠绿的群山山腰,30座休闲凉亭和30顶休闲帐篷在景色的衬托下格外显眼。
这座集美食、休闲、娱乐、住宿为一体的藏家乐在去年吸引了两万多人,旅游收入的大部分用于村民分红,17户精准扶贫户每户分到8000元分红,30户一般户每户分红5000元。而剩下的11万元积蓄用于投入到村集体经济中,促进该村的旅游业发展。
回溯到十多年前,“熊猫沟”的负责人和村民就开始试水农村“共享经济”。
在村中致富带头人的引领下,部分村民外出打工,从土地中解放,获得更高的收入。而家中土地也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划归集体经济,成为“熊猫村”旅游景区的一部分。
土地归村集体共享后,旅游景区的规模变大,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3A级景区。目前,村民每年都能从村集体景区获得稳定分红。
“熊猫沟”成为村民共享、独具特色的旅游IP后,一方面村民对村中旅游业更加有信心,投入了更多的精力群策群力,让本村旅游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致力于在外打工的村民,既可以拿到分红,又可以安心在外挣钱。
当浪沟村景区共投入281万元,其中政府扶持124万元,群众自筹157万元。
当浪沟村全村有47户207人,其中精准扶贫户17户63人,低保户13户50人。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为17户63人,在村中集体旅游经济的带动下,截止到目前,未脱贫的还有两户8人。
“预计最后的两户会在今年实现脱贫。”孟永祥充满了信心。
“共享”牛羊牲畜IP:地方品牌走出去 牛奶价格成倍增
来自合作市那吾镇多河村更知地自然村的44岁的切得正在和自己在内蒙打工的儿子视频,父子俩交流了一会儿,切得开心地结束了视频。
切得夫妇目前有两个孩子,最小的孩子正在兰州一所高校读书,而正在视频的正是自己的大儿子,如今已经通过在建筑行业工作自食其力。
已经脱贫的切得进入到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前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
去年,切得从集体经济中获得了3.5万元的分红,加上妻子和儿子在外打工,家里的收入让切得对未来充满信心。而在以前,切得一家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一个鲜红的手印见证了导致这场转变的拐点。
2014年8月24日,切得和其他17户精准扶贫村民一起,将11.5亩耕地、0.75亩建设用地、1000亩草场入股,成为兴盛奶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和股东。
除此之外,切得还将自己家饲养的15头牛牵进了合作社的饲养基地,作为资产入股。17户精准扶贫家庭也将家中的牛“共享”到村合作社,成为集体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还没有脱贫前,切得夫妇因为家中劳动力不足,一直处于贫困境地。入股合作社后,18户贫困户中的每户中至少一位主要劳动力也作为人力资源入股,18个人轮流劳作,大大集中和解放了劳动力。
“以前我家里养牛,主要是我负责放养,妻子负责挤奶,两人都要全身心投入到这几头牛身上。”切得介绍,现在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合作社下畜牧公司的看护和管理上,妻子除每16个月中连续两个月在合作社挤奶外,其他时间可以外出打工获得更多收入。
而在以前,两个成年劳动力全身心投入,每年的收入也仅在两万元左右。
截止到2017年年底,更知地自然村18户131人已经全部脱贫。
多河村包村负责人才让本告诉记者,这种集体经济的创新模式改变了过去“单打独斗”的经营方式和观念,股份合作成为一条纽带,盘活了农村自然资源、存量资金和人力资本,最终实现了生产效益的共享。
据了解,2018年3月,更知村村民分红资金达到54万元,每户分红收益三万余元。
这场改革形成了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贫困户的创新发展模式,统一管理、放牧、饲养、挤奶和销售,而长期稳定的销售渠道,让村民的牛奶能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出售,在售奶紧俏季节,在扶贫、农牧、帮扶单位的扶持下,合作社的鲜牛奶能够以10元每斤的价格(平时为3.5元)出售到青海西藏等省份地区。
合作社目前共有奶牛270头,日产鲜奶1300斤,与燎原乳业公司签订了常态化协议,每斤鲜奶销售价3.5元,日产值4550元,按产奶期120天计算,年产奶量达15.6万斤,产值达54.6万元。
同时,用于储藏鲜奶的冷库年租金收入可达12万元。
“共享”中草药IP:中药换青稞 村民收入十倍增
中草药长势好不好?卖的价格高不高?什么样的中草药适合在当地生长?这是夏河县唐尕昂乡让吾道村村支书加布老每天都在思考和关心的问题。
2017年,在夏河县工会扶持和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加布老和其他31户村民尝试种植了30亩当归,却在年底出乎意料获得丰收并“发了大财”,每户拿到5000多元的分红。
对于让吾道村的农牧民来说,以前种植青稞的收入是每年每亩地500元左右,而一亩地年收入5000元,在以往就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如今却变成了现实。
2018年,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种植中药材334亩。其中建档立卡户种植当归18亩,村集体种植当归苗60亩,当归50亩,大黄苗子206亩。
今年让吾道村以“三变”改革工作为契机,创新帮扶模式,以“党支部引领+政府投资+公司带领+贫困户增收”的新模式,种植了当归、党参、黄芪、大黄等中药材,总共330亩,预计到2018年年底增收250万元。
唐尕昂乡让吾道村,330余亩的药材种植基地长势喜人,农民正在田间劳作。未来网记者贺卓辉 摄
据了解,2018年,唐尕昂乡争取财政扶贫专项资金207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拨款3万元。扶贫资金以贫困户入股的方式入股公司,贫困户每年可获8%的红利,约2400元,持续发放3年。
新注册成立的隆哇沟绿色原野中药材种植有限责任公司,入股股民50名,入股金额60万元。
让吾道村全村153户737人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6户171人。耕地面积3200亩,草场面积36720亩,林地面积1277亩,平均海拔2600米,属于半农半牧区,适合中藏药材育苗和种子繁殖的土地大约有2100多亩,土壤肥沃,土层深厚,适宜各类中藏药材的育苗和种子繁殖。
夏河县和合作市同归属于甘南藏族自治州。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三区三州”和全省“两州一县”深度贫困地区,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辖七县一市、99个乡镇(街道)、664个行政村,总人口73.69万,有藏、汉、回、土、蒙等24个民族,其中藏族占54%。
一组数据展示了甘南藏族自治州在脱贫攻坚的成效:
目前,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20.61万减少到2017年底的4.74万,净减少15.87万。
贫困发生率从36.75%下降到8.54%,下降28个百分点。
284个贫困村中有38个脱贫退出,合作市脱贫“摘帽”有望通过国家评估验收。
责任编辑:韩静
相关推荐
-
我国抗艾药物实现零的突破 首个自主研发抗艾滋病新药获批上市
07月14日 -
“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金融开放政策连连落地
07月14日 -
【倾听新疆】小康路上 一个都不能少
07月14日 -
央行整治拒收现金 对地方政府说这样一句话
0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