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中:蔡当局对美国一面倒 不在乎“邦交”全断
来源:中国台湾网
2018年08月23日 10:24:00A
香港中评社8月23日发表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孙文学校总校长张亚中的评论文章指出,萨尔瓦多日前与“中华民国断交”。而蔡英文当局上任以来,已经失去5个“友邦”,又无法参与国际政府间组织,台湾的“外交”还能有多少空间?蔡英文的“外交政策”到底是什么?她有在想挽救“邦交”?还是早已下了决心,一面倒向美国,根本不在乎大陆的“外交打压”?
两岸“外交”竞逐从1949年即开始,横亘其中的两个因素,一是主权归属,一是经济实力。前者是由国际法与国际政治所形成的结构规范,后者是由两岸经济力量对比所决定。
在主权归属问题上,目前绝大多数国际社会均认同“一个中国”,且北京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因此在主权方面,大陆享有被国际社会认同的“结构性力量”。台湾的“外交”受到这个结构制约,“一个中国”成为台湾“外交”空间的天花板,台当局最多只能以“经济体”身分寻求参与国际政府间组织。
在政经实力上,台湾曾经运用经济力量对外进行金援合作,以寻求巩固既有“邦谊”。但由于大陆快速崛起,使得台湾陷入两个困境。第一、台湾“外交”资源已经难以与大陆匹敌;第二、“原邦交国”选择与大陆“建交”,原因已非大陆给的金援多,而是希望参与大陆在该地区提供的整体合作结构,非洲即是一例。
简单来说,在两岸“外交”竞逐的战场,台湾面对两个“结构”限制,一是国际社会所接受的“一个中国”结构,一是中国大陆经贸力量形成的战略结构压力。第一个结构属于政治法律性,与经济力量较没有关系,第二个结构则随着中国大陆的经贸力量成长而更增强。面对这两个结构下,台湾要凭藉己方的力量突围,不仅不容易,而是愈来愈难。两岸关系的紧张,更会加速中国大陆紧缩台湾的外交空间。
无法以自己的力量来突围时,绿营基本上是以两种思路来面对。一是希望外界能够接受台湾已经是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从根本上摆脱“一个中国”所形成的天花板限制。但由于台湾并没有“正名制宪”,也没有“公投独立”,因此,绿营这种说法是让自己爽的,国际社会也不会认真。另则中国大陆必要时动武的宣示,也让绿营根本不敢尝试,因此,台湾现有的“外交”结构困境根本无法突破。
另一个思路,就是现在蔡英文当局的思路,其实已经不是“外交”的突破,也不再理会“北京的打压”,而是彻底地选边站。美国近年来要打一场对中国大陆的“遏制战”,在特朗普上台后进入高潮,这恰好给蔡英文当局创造了机会,因而把自己的“主权”完全交给美国,希望透过美国对台湾的支持,来证明自己在“外交”上有突破。这些绿营人士自知,台湾在两岸关系紧张下已无法再有“外交”成果,扈从美国已是其“对外”关系的全部。
在蔡当局眼中,“邦交国”的数目并不能确保台湾的安全,这些“邦交小国”对台湾的经济利益有限,而能够确保台湾安全与利益的就是美国。对蔡当局而言,现存所有的17个“邦交国”加在一起也比不上一个美国来得重要。
张亚中指出,中国大陆或台湾的泛蓝,不要以为蔡英文当局会因“断交”压力而改变其“去中国化”的分离主义立场,更不要期待蔡英文当局会因避免“外交”雪崩而接受类似内涵的“九二共识”。
蔡英文心里是这样想的,只要有美国挺着,即使剩下的17个“邦交国”全断了,又如何?台湾没有了“邦交国”就代表大陆完成了统一了吗?如何把“断交”导向到台湾人民讨厌、敌视中国大陆,才是蔡英文当局在“断交”后的重要政治操作。从这次“断交”后,蔡英文的发言,开口要“我们团结”,闭口要“台湾团结”,就可以了解,将“断交”导向“敌中”才是她的回应策略主要思路。
政治上彻底地倒向美国,文化上全面“去中国化”,经济上减少对中国大陆的依赖,这就是蔡英文当局目前的战略。
张亚中提醒说,特朗普可以退出伊朗核协议、气候公约、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不理WTO,与北约盟友土耳其反目,特朗普的美国为何没有可能放弃一个中国原则?
蔡英文当局“外交”的对美一面倒政策,就在等待这个时刻。
责任编辑:李杰
相关推荐
-
王建民:台南慰安妇铜像成为台湾人类正义是非标准的照妖镜
两岸智库08月23日 -
庞建国:同等待遇有利于两岸融合发展
两岸智库08月22日 -
唐永红:居住证便利台胞 推进落实同等待遇
两岸智库08月22日 -
张亚中:没有中国史 就没有未来
两岸智库08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