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台商领航人罗文德的27载"两岸故乡"融合路
来源:中国台湾网
2017年11月03日 15:37:00A
【题记】今年是海峡两岸同胞打破隔绝状态开启交流交往30周年。30年来,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社会联系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为两岸关系缓和、改善与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两岸同胞在30年的交流交往中,既共同见证了两岸关系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也发生了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故事。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过去3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中的亲历者、推动者和见证者,仍在续写“两岸一家亲”的同胞亲情。
罗文德,天津百里富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现任天津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扎根天津27年的他,见证了大陆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沧桑巨变。(中国台湾网 扶海涛 摄)
中国台湾网11月3日天津讯 (记者 王思羽)“你到大陆就是去‘找死’!”27年前,当罗文德计划登陆投资时,岛内个别“同行”曾给出如此“忠告”。但彼时在台湾南部经营铸造业的罗文德已没有太多选择,岛内的用工荒加上原料供应等难题,逼得他几乎没退路。1990年,几近背水一战的罗文德毅然登陆闯津门,现在回想起来,他坦言,“当时不可能毫无顾虑”,但理性盘算一下,成本低廉的劳动力、现成的工业人才、可就近获取的原料、便利的外销港口、充足的电力供应、适宜铸造业的干燥气候、扶持台胞的优惠政策,投资兴业的主要因素天津几乎一应俱全,“要嘛有嘛”。一番实地考察加上细致的商业前瞻,罗文德毅然下定决心:没什么可怕,未来就选大陆,选天津!
转眼间27年已过,如今,罗文德在天津开办的企业年营业收入超过5亿人民币,他本人亦成为天津台商的领航人,被推选为天津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下简称天津台协)会长。而今再谈起当年给出“别找死忠告”的岛内业者,罗文德淡然表示,数年后再遇对方时“也算做出了回应”。当然,话也不好讲太重,毕竟再碰面时,对方早已在业内失去了生存空间。
从阿里山下到天津 越过艰辛是彼此交融
事实证明,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投资登陆抢占先机,根本不是什么“找死”,但也确实需要非凡的魄力与坚韧的毅力。如今,坐在宽敞明亮、陈设考究的会客室,回忆事业初创的艰辛,罗文德仍不住感慨当时的种种不易。从地处嘉义阿里山上山必经之路的温暖老家来到海河之畔,大陆北方的气候、饮食等都让他颇难适应。“刚来的时候睡在工厂,房间是楼梯口一个不到6平米的楼梯间,洗澡要靠工人提水,空调是买了个旧的,重新整修的。”
初来乍到时吃不惯当地饮食的罗文德深深记得:“刚来时连方便面都还没有。早期出远门时,买一疙瘩米饭,没有饭盒,就用最薄的塑料袋装,再买五毛钱花生米,一瓶啤酒,那时乡下还没有罐装的。就这样在车上配着吃,也吃得很高兴,饿了嘛。”
除了饮食起居,更难忍受的是气候差异。自小在温暖湿润的岛屿长大,罗文德说自己来津前从没见过下雪,一开始见了高兴又新奇,后来才意识到当地气候比起嘉义老家实在太过干燥,“不了解这边的气候,也不懂得保护,太干燥皮肤就会起疹子。”他撸起袖子向记者展示,时至今日手上还留有斑斑点点,“那时起疹子抓的”。
罗文德在大陆的事业最初是由租赁国营厂起步的,“国家财产只能租赁,不能买卖。1990年我来考察时,包括意大利在内的几个国外商家跟我竞争,但毕竟两岸同文同种,国营厂最终还是租给了我。”
厂房总算有了着落,但随后的问题又接踵而至。罗文德发现,国营单位留下的干部与新来的“台湾老板”思路并不一致。意识到与大陆干部在沟通方面出了问题,他立即行动,有时跟大家开会交流到很晚。“毕竟大家都是中国人,还是容易沟通,经过磨合阶段后就很顺利了。”据他回忆,当时的国营厂基础很好,只是在外贸领域相对封闭,没有订单很难启动。在有针对性解决问题并与大陆员工彼此融入后,“产量很快就几十倍翻起来了”。
罗文德至今清楚记得,创业初期,为了寻找优质生铁作为铸造原料,他曾多次前往山西、内蒙等地。“一趟出去就是两千公里,住都不住就回来。”他说,“那时开车进山区,从零下1度开到山里零下9度,假如摔下去就是山崖,人就找不到了。”
回首来时路,他感叹,那时吃的苦在精神上、物质上都有,“但来这里就是要打拼,要享受就不来这边。天津干燥,适合铸造业。虽然环境苦一点,但竞争力十足,还是能撑得过来。”
相比事业初创的艰难,融入天津当地生活的过程则要轻松、自然得多。在这方面,两岸同根同源的历史文化,一衣带水的骨肉亲情,成为了两岸人民彼此融入的天然纽带。罗文德记得:“来天津第一件事先拜妈祖,天津叫娘娘庙。也去了古文化街、五大道,看具有中国近代历史文化内涵的遗迹。”初到天津,尽管当地年长者的天津话不是很好懂,但毕竟同根同源好接地气,周围百姓对台胞也友善,想融入社会并不困难。
27年的融入打拼,如今的罗文德几乎算得上“老天津”,并在生产经营、生活交往中以天津为中心,与大陆多地的朋友建立起真挚情谊,也植下深厚的人脉,“当初接触的当地供应商、设备厂商中,很多早已变成好兄弟,天津叫铁哥们儿。现在我每年吃的大闸蟹都是他们送的。我这边阿里山茶也照送。这不是送礼的问题,是情感的问题。”另外,罗文德也谈到,多年来,自己的企业与大陆员工也建立起感情,“他们知道我们不容易,从潮湿的岛屿跑到如此干燥的地方来,也认为我们不简单,大家彼此都有情感。”
最近几年,天津台商为寻求转型升级开始不断“走出去”,更无形中扩大了人际交往,“现在的铁哥们儿里大陆朋友也不少,天津台协与大陆许多地方的商会都有频繁互动。大家有共同语言,甚至有共同信仰”。罗文德举例,大陆湖北武当山与家乡供奉的都是真武大帝。海峡两岸同文同种、神缘一脉,也成为台商融入大陆、交友结缘、拓展人脉的桥梁,“很多人脉也是因缘,大家通过宗教交流变成好朋友。如今湖北一带的台协、台联,都是很铁的朋友。”他说。
当然,对比今日的事业兴胜、交游广阔,27年前初到天津的罗文德可谓白手起家、举目无亲,更别论营商的人脉资源。茫然四顾之时,所幸得到当地台办的帮扶,罗文德至今记忆犹新。他回忆,台办会引荐很多天津文化,让自己有机会与宗教、文化等各界人士变成好朋友,并逐步打开关系网。“台办是我们的娘家,台资企业在这边任何大小事都是通过台办(协助解决),到今天也是一样。”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