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信 箱       vip会员        天 气   
字号:
《巴黎情人》从她的眼里看到自己的目光

  时间:2007-07-25 09:47    来源:     
 
 

  “这位陌生的台湾女作家引起我的关注,是因她要寻访的三位均是世界女性的经典:杜拉斯、波伏瓦的作品我读过且喜欢;卡米耶的雕塑作品无缘见识,但她的遭遇一直令人揪心。就冲作者的眼光,而且还有珍贵的图片,书虽贵了点,我仍没舍得放弃。”

  这是写在钟文音《巴黎情人》扉页上的一段文字。她在巴黎寻访经典女性的脚步,也已走成另一篇随笔中的旋律。她别样的脚步,仍令我关注。

  刚到巴黎,迎接钟文音的便是巴黎的雨。她说:“这是我喜欢的巴黎,忧郁的巴黎。太明媚的巴黎,让我不适。”她就这样沉溺于忧郁的雨中,读起了波德莱尔。

  她饶有兴致地转悠到传统集市,并在地摊上一口气买了五件一欧元的衣服,除感受这样的物价消费愉快外,更清晰地认识到“这才是巴黎生活的实相,生活的实相不是在香榭丽舍、不是在时尚秀,而是发生在传统市集。”(《巴黎情人》)“这是作家的眼光,让我想起承德早市的繁华与红墙碧瓦皇家园林的华贵,只有一墙之隔。那个早市上,我也买了几大包野生杏仁。”

  钟文音坦言她只在意生活,而她在意的生活并非高处,于是她把目光投向热闹街头的失业者,或是疲惫不堪的妓女。当她在野餐会上吃着佳肴品着美酒时,希望在那里表演的罗马尼亚人也能同自己一起享用,而不是站在那里表演。旁边又留下我的书批:“多么相同的感受,何等类似的目光。我曾经为这样的目光写过一组诗。”

  她行走的空隙,便是找一间没有观光气味的咖啡馆,读着齐克果的《诱惑的日记》,用聪明的诱惑者,把市嚣挡在了外面。“我也曾在成都一个偏僻的茶馆里,读着中野孝次的《清贫思想》,那种精神的富足与身心的宁静,是局外人无法体会的。”读到钟文音将七公斤的书寄回台湾时,我禁不住笑出声来,总是那样地与她投缘,书批是铁定要写下去了:“那年在北京"韬奋"书店,也是买了一摞的书,不仅抱着听了音乐会,又背至承德笔会上,然后到处找邮局。”似乎书店的诱惑总是大于商场;当然,我也绝不会冷落有味道的衣服,而钟文音照片上的吊带裙也很漂亮。

  她的脚步总是躲着热闹的人群,当她路经艾菲尔铁塔时,被拥挤的人流吓得赶快逃离。这样的遭遇在卢浮宫如同复制,只能一逃再逃了。“这样的逃离曾在许多旅游点上演,所有的感觉都被人流席卷而去,身体的在场只剩空空然了。”

  她与法国朋友在一家酒吧聊天,发现一个在读尼采的人,她对朋友说:“怎么这么胖,我还以为他应该带点瘦削或忧郁呢。”朋友笑答:“也许他的忧郁全部吃进去了。”我也跟着大笑:“法式的幽默,冷调的诙谐,太有趣了。”

  经朋友的引领,钟文音找到了有别于热门的美术馆,这是19世纪画家莫罗的个人美术馆,他的画充满着神话与宗教色彩,显得细密而华丽。这里没有罗丹美术馆那硕大的玫瑰,没有众多的临摹者,没有达利美术馆浓烈的商业气息,更没有毕加索的艺术权力与王者气势,然而这里安静的氛围让钟文音找到了美术让心或澎湃或歇息的片刻,这才是符合欣赏美的空间。我想起那年的武汉之行,我执意要去琴台,感受伯牙与子期间的灵犀,同行者虽无心灵感应,却也随同前往,只是当踏上幽静的鹅卵石小径的那一刻,一阵失落袭来,心中哀叹,这样的去处少了心灵契合的同伴,那《高山流水》也少了韵味,只得买两张《高山流水》的CD,一张给自己,一张给心中的知音。

  钟文音说:“挨(捱)在书店确比任何地方都舒服。”很有同感。钟文音最喜欢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这里曾是文人聚集之地。我最喜欢的是北京的“韬奋”书店,每回一扎进去便忘了时间,除了爱书如命的朋友,没人陪得起,而每回都没有太多的时间,所以离开时总是很不情愿;而钟文音却有充裕的时间,她可以“在此耗一个下午,乱翻书,累了坐在沙发上假寐。书店窗台的花枯萎了,我走到洗手台浇水,好像在我家一般行径。”(《巴黎情人》)这样的“行径”真让我心生妒忌。

  钟文音在意的生活,也是我眼睛发亮的地方,她的行走不是物质消费的行走,也不是T型台上的时装秀,她行走的姿态如同朝圣者的膜拜,有着一种宗教意味,尽管我们并非宗教中人,却都很在意心中的兴趣,兴趣在心中成为宗教,也是我“认出”她的原由。 葛平

  (来源:山西日报)

                              编辑:大徐

 
编辑:system    
 
相关新闻
图片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