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信 箱       vip会员        天 气   
字号:
美国的张爱玲

  时间:2007-07-18 10:07    来源:     
 
 

  俗世凡人,当然喜欢看名人八卦,而且大家的口味也被无所不能的狗仔队培养得刁钻起来。从前大家看名人,喜欢亲和力,譬如高祖还乡,哎呀人人都知道衣锦还乡的高祖您,不过就是当年那个偷鸡摸狗的刘三,如今不同,不要柴米油盐不要人间烟火,越鲜为人知越特立独行越天涯末路越好,女人要长得像男人,男人要是个同性恋。而原本就特立独行的张爱玲鲜为人知的天涯末路,由“局内人”刘绍铭说来,是否会更加吸引眼球?

  从前,鲁迅先生说,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虽然先生写的时候原非此意,却总会教人想到这物离乡贵的下半截,分明就是人离乡贱的晚景凄凉。

  读《到底是张爱玲》,读着读着就读出了一点这样的意味来。与美国“学术官僚”不得不说的龃龉,啃着英文字母斟斟酌酌的拘谨,离开了赖以为根基的土壤,张爱玲就像失去大地母亲的安泰,无以为继,她的慵懒无谓,她的遗世独立,对生活杂碎饶有兴趣的咀嚼和戏评,一下子都变得局促起来;再好的月色,也就是“the best of moons”,原本要让人落下朵云轩信笺上那样陈旧而模糊的一滴泪珠的好句子,换了这副可憎的面孔,也生生地逼人咽回了眼泪;那个“见了他”就“变得很低很低”的女子,却再也无低处可低去,去国怀乡,她连一抔故国的尘埃都没有,又如何能开出花来?

  她的一生,根本也是一个“一句话还没说完,已经觉得多余”的故事,穷追猛打想要知道后半句话的我们,只好去看《到底是张爱玲》。前半句话是她的文字,后半句话是她的生活,书里,已经做了细细的梳理,两相映照着去看,却是别一种滋味。原来她写字这般跳脱尖锐,做人却倒是如此顾盼,顾盼得没有踏实的幸福,顾盼得即便是离乡背井的种种,也能化为身后苍茫的背景。这种顾盼,不是犹疑,是对此时此刻的停顿与抚摩,消解了抱怨同辩解。那些抱怨同辩解,来不及说出口,就散落在她写的字里她自己的身后,成了被时间冲散走失的碎片,直到现世一一重聚在这本书里,我们面前。

  张爱玲说,那来日大难,口燥唇干,就好像是你对他们说了又说,他们总还不懂,叫我真是心疼。可是这红尘俗世,轮到她自己来过活的时候,还不是一般无二的执迷不悟?到底是张爱玲,几多传奇渐欲迷乱人眼,却也到底是芸芸众生中的肉胎凡身,所有对于八卦的猎奇心理,最终回归到亲切的共鸣中来。我们看着这书,也便只能叹一口气:今日相乐,不如皆当喜欢,如此,才到底是张爱玲,是这本书的真谛。(陈静抒)

  《再读张爱玲》,刘绍铭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5月版,25.00元

  (来源:南方都市报)

                              编辑:大徐

 
编辑:system    
 
相关新闻
图片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