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春节前夕,避开游客高峰,记者与三位地质专家前往西樵山滴水岩——一个6000年前的石器“制造场”。近200平方米的石洞是岭南人的祖先耗时百余年,用火烧石凿而成的。在这里,他们用第一块石头打造出锋利的石器,划开像兽皮一样坚韧尘封的原始愚昧,珠江流域文明的脚步以此为基点,开始以加速度的方式进行。如今,类似的“制造场”散落在西樵山的峰峦丛林中,盛满岁月的风尘,聆听着现代文明的脚步声。
穿越时光隧道,神驰远古的石器时代。日前,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三名年已古稀的地质专家再访西樵山,探寻被岁月尘封的石器文明,发掘五六千年前珠三角石器“制造场”遗留的石器半成品。
小径石斧俯首皆是
上午9时,地质专家与记者一行驱车沿盘山公路上西樵山,深山随处可见历经风雨沧桑的名家墨宝。至“小天湖”,弃车徒步,沿林荫土路,去追寻五六千年前的一个石器“制造场”点——滴水岩。
“这草丛里面到处都有小石斧呢!”佛山地质局73岁的教授级高工周国强笑着说,西樵山石器遗址分布在山上20多处,直到现在要找到一把小石斧也轻而易举。
马上要见到尘封五六千年的半成品石器了,记者兴奋得有些不敢相信。
果然,刚步入洒满落英、阳光斑驳的林荫小径,周工便用小榔头从萋萋芳草丛中撬出一块状若贝壳的小石头。初看这石头,除了状若扇形、形如贝壳外,并无特色。
可另一名高工许益民和杜学成老师也接二连三地找出了类似形状的石头,且块头都不大。“你别不以为然啊,”周工说,“五六千年前你要是有这么块石头便可以拿去换羊肉吃了。”
西樵山原是一座古火山丘,是石器时代远古人制造石器的一个大规模的工场。地质专家们找到的石头都属于霏细岩,这些岩石无论你怎么敲打,其断口均呈贝壳状,特别适宜做石器,稍加打磨便可成为锋利的石器刀具。
耳畔掠过亘古不变的风,夹带着五六千年前人类汗水的气息和敲打石器的声音……
珠三角的石器“总厂”
西樵山出土的石器,有呈扇状的短身斜边弧刃式、呈扇状的长身斜边弧刃式、短身直边弧刃式、短身直边平刃式等等,地质专家如数家珍。
“五六千年前,珠江三角洲地区90%的石器都是从西樵山这个‘制造场’运出去的。”周工说,称西樵山是五六千年前珠三角石器“总厂场”并不为过。
从“小天湖”沿土路上,至滴水岩。洞口宽近10米,高1.75米,洞顶和洞壁均为霏细岩。“古人用常年不熄的盆火烧烤石头,然后泼上冷水,再稍加敲打,断口均呈贝壳状的半成品石器便出来了。”周工边说边用小榔头敲下一小石头,断口果然呈贝壳状且锋利,用其砍树,一刀破皮。
凭借手电筒的一束灯光,记者尾随地质专家深入滴水岩腹地。绕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专家们留下的考古坑,可深入60余米,最宽处有20余米,面积达200余平方米。
洞底的泥层表层随处可找到断口均呈贝壳状的半成品石器,而古人加工过的成品多在考古时被发掘。
这个“制造场”至少有上千人的规模,要挖上上百年,地质专家分析。洞内最高处也有1.75米左右,低矮处需躬身前行。“千百年来,洞里已经淤积了不少泥土,洞内高度原本应该很均匀,平均大概有1.75米左右。”周工分析,五、六千年前的西樵山人个头也应该在1.65米左右。
一盆火、一双手,用石头敲打石头,创造了偌大一个石洞“工厂”,不得不感叹古人类巧夺天工。以半成品石器敲打石壁,铿然有声,回响搅动尘封千年的时光……
从野蛮走向文明的灯塔
查阅《西樵山志》发现,1958年6月,当地人才首次发现石斧、石核等新石器时代的遗物。它们一面世便震动考古学界,1960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教授专程到西樵山进行考察,并提出了“西樵山文化”。1979年夏鼐在总结新中国考古30年成就时再次提出“西樵山文化”。
“西樵山文化”被称作是珠江流域从野蛮走向文明的灯塔。说到兴致处,周工席地而坐,在洞口一块大石头上模仿起古人来,磨制起断口均呈贝壳状的半成品来。
远古锋利的石器呈现眼前,时光似乎在瞬间倒流。有专人看管常年不熄的盆火、有专人运水、敲打、磨制、搬运、运输、销售……这该是一个团队分工何等细致、运作何等规范的“工厂”啊!地质专家感叹。
6000年前,珠江流域岭南人的祖先在西樵山上用第一块石头打造出锋利的石器,将兽皮一样坚韧尘封的原始愚昧划开,开始露出文明的经脉和血肉,珠江流域文明的脚步,也以此为基点,开始以加速度的方式进行。
地质专家称,一种文明的流传,可以影响一个地域一段历史。西樵山的文化通过西江水系,传播到云贵高原,云南、贵州等一带的先人也开始学习这种文化,同时,这种文化还流传到太平洋诸岛屿和东南亚地区,于是,西樵山文化的性质又是面向太平洋和南亚的外向型文化。据悉,老挝、泰国、柬埔寨、缅甸等地出土的双肩石器,明显带有西樵山石器文化的痕迹,史前时期的西樵山文化由于它的外向型的特征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已经超越现今的国界,成为太平洋文化的一员。
记者手记
当73岁的周工席地而坐、加工石器半成品的那一瞬间,许多关于人类祖先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故事如在我眼前。这里曾有着怎样尘封了的繁华与生机勃勃?幸运的是,这些石器“制造场”安然地保存在城市边沿的峰峦丛林中。
远古的风掠过滴水岩霏细岩的峭壁,发出苍凉如昔的轻吟浅啸。置身洞中,让我从空间上远离了现代城市和它彻夜不息的喧嚣,听到了历史远方的风吟蝉唱。感谢这些对自然充满敬畏与热爱的地质专家,他们带我神驰6000年前,感悟远古文明。
(来源:佛山日报 记者:曾永雄)
编辑:秋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