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自面世以来就 为人们所珍视和喜爱,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之的再认识,其在技击搏斗、健身养生作用和传统人文方面的内涵,更为人们所重视,并进一步探索挖掘发扬。随着太极拳的传播和演变,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陈式、杨式、武式、吴式、赵堡式等广泛流传的六大流派的太极拳。另外还有杨式班侯太极拳、郝派太极拳等支派和太极五星捶、八卦太极拳等,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局面,并成为世界性的流传广泛的武术运动。但是,对于太极拳的起源,学术界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究其原因就在于有关太极拳的起源的文字留下很少,基本是口传,是个半信史。
「太极」一词初见于中国的「文化之源」《易经》的《系词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中两仪即阴阳,四象指四季和金木水火,八卦代表能生生不已的八种事物。在这一派生过程中,以阴阳为内涵的「太极」是衍生天地万物的本源,导致生生不已的原因是阴阳相依与永无休止的阴阳转化。先哲们认为这一派生过程中体现的自然规律,是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因此,《周易.系辞上》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四十二章》)。于是,太极一阴阳、物物一太极,「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十四)。在探索太极义理的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以阐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为目的的「太极图」。 随着古人对「太极」理、象研究的发展,太极思维中的阴阳辩证法则,逐渐被作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法则,渗透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渗透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当然,它也就自然而然地深透到了中国人的人体运动方式中,影响着古代武术运动的发展。
由于太极拳起源是个口传史,现在一些太极拳专着和学者把老子、韩拱月、许宣平、张三峰和张三丰、陈卜、陈王廷等分别说成是太极拳创始者。具体到底是谁,那真是开辟鸿蒙的混沌了。另外太极拳早期大宗师、大理论家王宗岳及蒋发的生平也没有确切的记录,只是无法考证的一些传说。虽然这样,太极拳的起源或所附会的人物多与中国的道家有关系。可见太极拳是在极具中国传统的朴素唯物主义道家理论上衍生出来的一朵眩目奇葩。
太极拳起源于道家似乎学界没有什么异议,只是最近几年的戏说的兴起,有了张三丰在少林寺学习《易筋经》而创立太极拳的说法,似乎太极拳又是从印度的佛教中来的了,具体是怎样,不可考证。但是即使张三丰学习的是《易筋经》,也不能说明太极拳就来自印度。民国著名武术史家唐豪、徐震都对《易筋经》进行考证,认为不是出自达摩,而是出自道家,只是伪托达摩所作而已。再就是太极拳的很多拳谱里都有类似儒家典籍的文字,比如「过犹不及」、「不偏不倚」、「仰之则弥高」等。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毕竟中国历史上儒、道、释三教思想的融合是由来已久的,并且在我国武术兴起的高峰时期的明代,尤其是晚明,三教合一更是成为一代思潮蔚为风气,太极拳的理论和运动中掺入儒家的思维和方法很正常,也很容易理解。
太极拳混沌的起源似乎在左证它的起源的理论基础──道家的混沌的 「无」而生「有」的哲学。 (黄晓领 )
(来源:香港文汇报)
编辑:姗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