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信 箱       vip会员        天 气   
字号:
最早走出国门的戏曲艺术

  时间:2007-06-27 14:22    来源:     
 
 

  正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的皮影精品,让我们想起历史:皮影戏作为友好使者,从南宋起至清代,陆续传播到南亚诸岛、埃及、波斯、土耳其、法国、英国、德国等国,成为中国最早走出国门的戏曲艺术,亦是世界上最早的供人欣赏的幕影艺术。它的传播对近代电影艺术的产生、它在世界艺术史和科学史上的地位等均不容忽视,法国人曾称它为“电影的前驱”。

  中国是皮影戏的故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巧妙地利用自然界中“光”和“影”的原理,发明和创造了一种融绘画、雕塑、文学、戏曲、音乐、表演于一体的古老而又独具特色的民间剧种。“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非常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皮影戏艺术的历史风貌。

  关于皮影戏的起源,民间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相传2000多年前的汉文帝时,一位美丽聪颖的宫娥巧手将桐叶剪成各种人形,在阳光的照耀下,映在窗子上的影子上下飞舞,逗得小太子开心地笑。还有一个传说,源自汉武帝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汉武帝的爱妃王夫人(一说李夫人)年轻貌美,不幸早亡。武帝非常伤感,甚是思念。一位名叫李少翁的方士在宫中设置了一个“弄影还魂术”,使武帝在帷幕中影影绰绰看到了爱妃。

  随着佛教的日益深入,唐、五代时,俗讲僧“装屏设像”,用类似连环画的图像图解佛经,叫做“经变相”,后来僧人又用厚纸刻成纸人来做宣扬佛事的图像。道教也有一种宣传教义的说唱形式即“道情”,其伴奏乐器是渔鼓、简板。此时的图像仍不会动,当为皮影戏的雏形阶段。

  真正的皮影戏始于北宋的汴京(今河南开封),它是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说唱文学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汴京在当时堪称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逾百万,都市繁华,商贾云集,市井民俗丰富多彩,曲艺杂技、评书说唱、武术摔跤、地方小调等异常活跃,皮影戏更是风靡汴梁。社会上出现了“影戏”的称谓和“弄影戏”的专门行当。南宋的临安(今杭州)也出现了“绘革社”(皮影行业的组织)。两宋期间的皮影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纸影为代表的汴京和以羊皮影为代表的临安,成为我国最早的两个皮影戏的传播中心。

  皮影戏在元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与当时统治者的爱好是分不开的。相传成吉思汗和忽必烈都非常喜爱皮影戏。蒙古军在西征中,常常利用战争空隙时间欣赏影戏表演。不仅如此,由于征战的缘故,蒙古军还把皮影戏带到了波斯等阿拉伯国家和欧洲各国。

  明、清两代是皮影戏的鼎盛时期并迅速向全国发展,剧目日趋丰富,技艺为之精巧,用皮也改为牛皮或驴皮。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陕西华阴、华县为代表的西部皮影,河北滦州为代表的北方皮影及临安“绘革社”为代表的南方皮影三大传播中心和南北两个皮影造型体系。皮影戏经过漫长的发展和不断的融合,在各地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并冠以地区名称,如陕西皮影、河北皮影、河南皮影、四川皮影、湖南皮影、湖北皮影等,其中以陕西皮影最突出,一直流传至今不衰。
 

  (来源:光明日报 焦响)

  编辑:姗倪

 
编辑:system    
 
相关新闻
图片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