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岭南粤曲私伙局大赛”新闻发布会在广州举行。台上粤剧编剧家潘邦榛慷慨激昂妙语连珠,台下有记者却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原来台上嘉宾始终都在说粤语,而这名记者则来自外省。
随后,有记者用普通话提问,回答者还是粤语应对。是他们不懂普通话吗?不是。潘邦榛说,其中还有在普通话环境里长大的,但潘邦榛强调:“我们希望大家都用粤语发言,因为是一个粤曲的活动。”
坚持用粤语是否弘扬粤剧文化的必要手段?潘邦榛表示:不一定,但粤曲作为地方戏曲,必须用地方语言、音乐来体现其特征。有意思的是,广东不少粤剧机构的领导是讲普通话的,如广东粤剧艺术大剧院院长梅晓、广州粤剧团原副团长谢海涛等等。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曾当面要求梅晓学会说粤语。为何有此要求?红线女说:这是粤剧啊,这是在广州啊,在广州从事粤剧工作,不说粤语,说不过去!
坚持“本地化”会不会给人造成“粤剧排外”的印象?来自江苏的市民孙先生说,广东有许多文化不排外,很具包容性,但一味用粤语,可能使粤剧显得有些“排外”。首先,大家未必都听得懂———会听广州话不等于能听懂粤剧,因为它是唱的。其次,听众未必了解其文化精髓,这就需要用普通话去解释、阐释。
孙先生说,在K厅唱粤剧的,基本都是广东人,但英文歌曲就不一样了,它不仅是外国人在唱,很多中国人也唱,尤其是年轻学生。为什么?因为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了解这些歌曲的内涵。“喜不喜欢是一回事,有没有努力普及是另一回事”。
实际上,粤剧不但不排外,而且在努力拓展观众范围。在几年前的羊城国际粤剧节上,出现了“英语粤剧”,来自新加坡的历史剧《清宫遗恨》用英语演绎粤剧,引起热烈关注。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粤剧界资深人士说,上世纪20年代之前,粤语唱的是官话,和今天的普通话差不多。之后才改为唱粤语,现在粤剧还有一些传统的念白里有官话的痕迹。但他认为:“一个剧种的艺术魅力不仅仅在语言,还在其程式、音乐、造型、服饰等。”粤剧的流传,“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
(来源:羊城晚报 记者/张演钦 实习生/杨斯娜)
编辑:sann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