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一次“艺术走进社区”活动中,主办方热情地给应邀前来的上海艺术家颁发“艺术大师团”聘书,而且大师一聘就是14个。
记者在现场看到,来宾们被主人一口一声“朱大师”、“王大师”、“李大师”……叫得相当热闹。作曲家朱践耳老先生在听到这样的称呼时,连连摆手拒绝说:“请千万别这样称呼我!”上海京剧院老生李军对记者笑道:“怎么一不留神我就成大师了?”笑星王汝刚也同样一脸无奈:“叫我大师?老实讲,这让我实在吃不消!”
一夜之间冒出许多大师
王汝刚笑称,现在是大师满天飞的世界。过去一千年、几百年才出一个大师,现在一夜就可以冒出许多大师来。大师满天飞,大家遍地走,书画界如此,演艺界文学界学术界亦如此。你大师,他大师,大师大丰收,大师嘴边挂,神圣的称呼就这样被庸俗化了。王汝刚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人都称大师和大家,那么大师必然贬值,大家必然失落,艺术也必然滑坡!假大师泛滥成灾真大师就不见了,因为真大师永远不会去跟那帮假大师理论高低的。
廉价吹捧不利人才成长
李军批评现在的社会风气不正,到处都有明显的虚情假意和浮躁之气,到处可见廉价吹捧和滥戴高帽。无论是研讨座谈还是报刊媒体,评价艺术作品就像广告作秀,谁都可以任意涂抹,随意标榜,溢美夸饰之词充斥,少见中肯的批评,少见真诚的交流,更少见正常的思想交锋。李军认为,文艺从来都少不了受外界力量的干扰,个别文艺人也难免倚人自重,但文艺却不应就此放弃自身的标准。爱吹不爱批,爱名不爱实,这种廉价的吹捧,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才的成长。
德艺双馨才是艺术正途
听说自己也成了“艺术大师团”的一员,越剧演员钱惠丽颇为感慨:“艺术进社区是好事,为群众演出,我们责无旁贷。但做人应实在,不可沽名钓誉。”她指出,真正的大师都术业有专攻、才高品亦高,有着很崇高的文化地位。
冯其庸去年在画展上说:“和老师同辈相比,我是不敢称国学大师的,要是把大师理解为大学老师,自己倒还相符。”季羡林老人也坚辞不受民间封给他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称号。钱惠丽说,文艺工作者应该向冯其庸、季羡林他们学习,多点谦抑求实之心,别去卖狗皮膏药,要走德艺双馨的艺术正道。
短评 大师勿乱封
有“热心人”热情地封朱践耳、王汝刚、钱惠丽、李军等为大师,遭到了他们异口同声的拒绝。他们拒绝得好!
科学应讲真实,现今的违心吹捧话却特别多。艺术应讲品位,可面对权益名利,人们却往往热衷于媚俗。在自吹和互吹中,什么笑星、大腕、名嘴、大师,铺天盖地而来。这种既无大师之技艺、又无大师之德行的自吹和互吹,就像到处喳喳乱飞的麻雀,只能惹人讨厌。
今天的文艺界,太多的浮躁、追风和混乱。不过,百姓心中有杆秤,并不是那么容易被“忽悠”的。在他们看来,大师可不是乱封的!具有人格魅力、富幽默感、开一代先河的历代先贤、今日大师,没有一个不是虚怀若谷的。如果失去了谦逊的格调,即便是真正的大师,也不足称道。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端木复)
编辑:gemm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