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信 箱       vip会员        天 气   
字号:
李昂: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写人性

  时间:2006-06-12 16:53    来源:     
 
 

 作家照片
 作家简介
 作家年表
 作家书目
 品评作家
 评论汇编
 得奖记录

一、照片

   

  李昂,1952年4月7日,本名施叔端,台湾省彰化县鹿港镇人。中国文化学院哲学系毕业、奥勒冈大学戏剧硕士。

  在其作家姐姐施淑、施叔青的熏陶下,喜爱写作。高一即以处女作“花季” 发表报刊而登上文坛。小说主题大多环绕着现代人的情爱和性爱问题上,对于青年男女在社会转型期所碰到的性心理问题和道德问题多所着墨。笔名“李昂”便是借用母亲的姓氏“李”,“昂”则是希望可以昂首挺胸的意思。李昂14岁初二的时候,即开始创作第一篇小说。16岁开始写“花季”,次年发表于《中国时报》副刊,并入选尔雅年度小说选《五十七年短篇小说选-十一个短篇》。此后以才女之姿进入文坛。文化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赴美奥勒冈大学(University of Oregon)攻读戏剧硕士。

  战后台湾文坛第三代的作家中,李昂是相当受瞩目及争议的一位女作家。她的备受瞩目及争议原因在于其小说所选择的题材。自“人间世”系列小说发表后一直延续至今,李昂的小说中对性描写、性主题及与之相关的道德问题都有露骨的描述,近期则更进一步连结至政治的面向,而引起文学界及读者兼两极的评价。

  李昂受访问时曾就自己的文学观作出以下的辩解:“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写人性,而人性是被社会所制约的,所以我很愿意去探讨社会制约所影响的人性问题。”

  李昂小说里经常触及的“性”题材,其实是借此来反映社会现状,洪珊慧认为:“李昂觉得‘性’这件事,绝对不是架空起来,单独的来写它,否则极可能变成黄色小说,就算写得精彩,也只是空无一物。她重视的是‘性’在社会意义对人造成的影响,尤其在急遽转变中的台湾社会,‘性’问题由八○年代之前的闭塞保守,到八○年代之后的莫衷一是。如今未婚生子非但不是新闻,‘国中’生、高中生怀孕生子事件层出不穷。可见‘性’问题分明就充斥在生活四周,我们还能继续视而不见吗?”

  在台湾女性书写中,邱贵芬指出:“李昂和其它同世代女作家如蒋晓云、萧丽红、朱天心、袁琼琼、苏伟贞等有很大的不同,当其它女作家一开始以‘闺阁派’文风见长,李昂却是出手不凡,不留情面地撕破传统女性书写里的浪漫爱情纱幕,李昂不但直闯‘性’的禁忌国度,处理情爱与性的问题。”施淑亦表示李昂早期着重于处理“个人存在、现实和历史的非理性、荒谬一类的现代主义信念”,随着台湾社会结构和价值系统的骤变而在创作格局与议题上有进一步的发展……“后来作品中,林林总总的都会男女,灯红酒绿,我们看到了台湾现代化过程中,精神与物质发展的一些方面,一些属于小知识层和新兴的资产者、投机者的生活画卷”。九○年代以后,李昂除了对在散文上开拓了饮食文学一领域外,对于边缘化的女性的阴暗历史的反思,则成为她近年来写作,借着“鬼”非人的身分来对男权社会作一犀利的抨击。而这样的书写意识,无疑仍承续着她一直以来独有的女性意识。

三、作家年表

1952

四月七日生于鹿港。

1964

就读彰化女中初中部。

1965

着手写第一篇作品〈安可的第一篇情书〉写了五万多字即中断。

1966

〈安可的第一篇情书〉改为〈草原的盛夏〉,试投《文学季刊》未被采用。

1967

考上彰化女中高中部。开始写〈花季〉。

1968

〈花季〉、〈婚礼〉刊登于《中国时报》。

1969

〈花季〉入选《五十七年短篇小说选》。小说〈混声合唱〉刊于《文学季刊》第九期。〈零点的回顾〉刊于《现代文学》三十九期。

1970

就读文化大学哲学系,开始研读老庄、易经、禅佛等东方哲学。经朋友介绍,认识吕秀莲。二月,小说〈有曲线的娃娃〉发表于《文学季刊》。

1972

小说〈长跑者〉发表于《现代文学》四十七期。九月,〈逐月〉发表于《中外文学》。

1973

升大四,开始写系列「鹿城故事」与「人间世」小说。一月,〈关雎〉发表于《中外文学》。二月,发表鹿城故事。〈辞乡〉、〈西莲〉、〈水丽〉发表于《现代文学》,〈初恋〉、〈舞展〉发表于《现代文学》。九月〈假期〉发表于《现代文学》五十一期。

1974

大学毕业。〈人间世〉发表于《中国时报》〈昨夜〉发表于《中国时报》。

1975

三月,到加拿大温哥华。九月,到美国奥勒冈,就读奥勒冈州立大学戏剧系。《莫春》发表于《中外文学》。《混声合唱》由华欣文化事业出版。十二月改由中华文艺社出版。

1976

四月,《群像─中国当代艺术家访问》由大汉出版社出版。

1977

冬天,获奥勒冈州立大学戏剧硕士学位。二月四至六日〈雪霁〉发表于《联合报》。十一月十七日〈苏菲小姐亚的故事之一〉发表于《联合报》。短篇小说集《人间世》由大汉出版社出版。

1978

在圣塔芭芭拉白先勇住处看到陈定山之《春申旧闻》,其中〈詹罔氏杀夫〉的社会新闻引发构想,以〈妇人杀夫〉为题,着手写作。六月自纽约回国。九月开始任教文化大学戏剧系。

1981

〈别可怜我,请教育我〉获中国时报报导文学首奖。受詹宏志与张武顺之邀,在中时写专栏「女性的意见」。

1982

以未完成旧作〈妇人杀夫〉为题材,继续发展成中篇小说。一月,短篇小说集《爱情试验》由洪范书店出版。写一系列寓言小说〈移情〉、〈水仙花症〉、〈三寸灵魂〉。〈水仙花症〉发表于《文学界》第三期。

1983

〈杀夫〉获联合报中篇小说奖首奖。〈杀夫〉因大胆呈现性及暴力,对当时文坛造成冲击。三月,文经社出版多位作家爱情类散文合集《情弦》,首篇为李昂〈曾经有过〉。十一月,中篇小说《杀夫》由联经出版公司出版。

1984

一月,小说集《她们的眼泪》出版(洪范)。五月,专栏选集《女性的意见》出版(时报)。这一年完成情书系列。

1985

一月,短篇小说集《花季》重由洪范书店出版。五月〈暗夜〉完成。七月完成报导与专栏型式的〈外遇〉。〈暗夜〉发表于《中国时报》。九月,中篇小说《暗夜》及社会分析《外遇》由时报出版。

1986

七月至德国参加「现代中国文学大同世界」会议。十一月,英文版《杀夫》(The Butcher's Wife)由葛浩文教授翻译,由美国North Point Press出版。《纽约时报》书评英文版《杀夫》。开始长篇小说《迷园》写作。专栏选集《走出暗夜》由前卫出版。二月,《一封未寄的情书》由洪范出版。八月二十、二十一日〈台湾作家的定位〉发表于《中国时报》。

1987

〈杀夫〉英文版在《洛杉矶时报》、《旧金山记事报》、《科克斯书评》等皆有书评。九月赴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杀夫〉德文版在德出版。十月,赴德参加「法兰克福书展」。

1988

〈杀夫〉在英国出版。十一月,时报出版《年华》。

1989

法国汉学家贝罗儿译〈杀夫〉法文版,将于九二年秋出版。与陈幼石创办《女性人》杂志,两岸同时发行。入选金石堂十大畅销女作家。完成中篇小说〈禁色的梦〉。二月,短文<人鱼公主的眼泪>发表于《女性人》创刊号。十一月,评论〈新人类的声音〉发表于《联合文学》。十二月,短文〈女人的挫折〉发表于《联合文学》。

1990

〈杀夫〉英文版平装本出版。七月,〈给G.L.的非洲书简〉发表于《联合文学》。〈迷园〉自八月十八日至一九九一年三月十一日连载于《中国时报》。

1991

〈鹿窟纪事〉获中国时报报导文学奖首奖。二月,出版《甜美生活》(洪范)。三月,出版《迷园》(贸腾发卖)。

1993

《杀夫》日文版─《夫杀》出版。二月,人物传记《施明德前传》由前卫出版。

1995

〈戴贞操带的魔鬼〉发表于《中国时报》。十二月〈涅盘逆旅-俄罗斯记行:遗忘与图像〉发表于《联合文学》。

1997

参加「新加坡国际作家周」座谈。九月十五日出版《戴贞操带的魔鬼系列:北港香炉人人插》(麦田)。「香炉事件」成为年度十大出版新闻。

1998

至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台湾文学国际研讨会」。

2000

出版《自传的小说》、《漂流之歌》。

2002

出版散文集《爱吃鬼》。

2004

出版《看得见的鬼》。

分页符图标,请勿在代码中对其进行修改,否则可能会造成错误而不能使用!

四、作家书目

出版书籍

1975年 《混声合唱》,台北:中华文艺月刊社。
1976年 《群像─中国当代艺术家访问》,台北:大汉出 版社。
1977年 《人间世》,台北:大汉出版社。
1979年 《六十七年短篇小说选》,台北:尔雅。
1980年 《非小说的关怀》,台北:社会大学。
1982年 《爱情试验》,台北:联经。
1982年 《杀夫》,台北:联经。
1984年 《爱与罪──大学校园内的性与爱》,台北:前 卫。
1984年 《镜与灯》,台北:文化大学出版部。
1984年 《她们的眼泪》,台北:洪范。
1984年 《情弦》,台北:文经。
1984年 《女性的意见-李昂专栏》,台北:时报。
1985年 《花季》,台北:洪范。
1985年 《暗夜》,台北:时报。
1985年 《外遇》,台北:时报。
1986年 《走出暗夜》,台北:前卫。
1986年 《一封未寄的情书》,台北:洪范。
1987年 《猫咪与情人》,台北:时报。
1988年 《年华》,台北:洪范。
1989年 《水鬼城隍》,台北:远流。
1989年 《懒人变猴子》,台北:远流。
1991年 《甜美生活》,台北:洪范。
1991年 《迷园》,台北:洪范。
1992年 《李昂集》,台北:前卫。
1993年 《施明德前传》,台北:前卫。
1994年 《李昂说情》,台北:贸腾发卖。
1997年 《北港香炉人人插》,台北:麦田。
2000年 《自传的小说》,台北:皇冠。
2000年 《漂流之歌》,台北:皇冠。
2002年 《爱吃鬼》,台北:一方。
2004年 《看不见的鬼》,台北:联合文学。

期刊、报纸、散篇

1983年 〈女作家对社会的巨视与微观〉,《中国论坛》 5月号,页52-55。
1984年 〈女性与文学〉,《今日生活 》11月号,页52 至55。
2000年 〈单身旅游新主张〉,《讲义》5月号,页84-86。
2003年 〈爱的飨宴〉,《To'Go旅游情报》6月号,页172 至173。

五、品评作家

◇文选自“施淑评介”

李昂是个问题意识强烈的作家,……这问题意识的发生,台湾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空气,特别是她一开始创作时服膺的,有关个人存在、现实和历史的非理性、荒谬一类的现代主义信念,无疑起着关键性作用。战后台湾文坛第三代的作家中,李昂是相当受瞩目及争议的一位女作家。她的备受瞩目及争议原因在于其小说所选择的题材。自“人间世”系列小说发表后一直延续至今,李昂的小说中对性描写、性主题及与之相关的道德问题都有露骨的描述,近期则更进一步连结至政治国族的面向,而引起文学界及读者兼两极的评价。

◇文选自“王德威评介”

除了野心之外,李昂的作品充分显现着她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女/性问题更是她一向的探索与思考中心。而李昂的边缘性与争议性不仅是小说题材与文字的“肆无忌惮”,更是一个时代的问题!在性别议题“解严”之前,李昂便已从边缘出发,作品大多触及“在男性中心世界里,女性社会及性意识的幽黯面”。

六、评论汇编

期刊论文

  1969年 隐地:〈<花季>〉,《五十七年短篇小说选》,页224。
  1985年 筱羽:〈读李昂的<花季>〉,《书评书目》6月号28期,页39-40。
  1974年 木易子:〈三脚鸡──读<昨夜>〉,《书评书目》12月号20期,页116-117。
  1974年 陈克环:〈李昂的<昨夜>(出自评「当代中国小说大展」)〉,《书评书目》12月号20期,页19-21。
  1975年 叶飞虹:〈从中外短评来看李昂的<莫春>〉,《文艺月刊》70期,页29-35。
  1975年 子青:〈纸上的「成人电影」〉,《文艺月刊》71期,页39-43。
  1975年 陈克环:〈我如何处理评<昨夜>的困境〉,《文艺月刊》71期,页37-38。
  1975年 林雨:〈谈<莫春>等「成人」小说〉《文艺月刊》71期,页44-48。
  1975年 舒昊:〈作家的责任──兼谈李昂小说中的这一代〉,《文艺月刊》71期,页49-53。
  1975年 罗会名:〈文艺创作者:非外科大夫〉,《文艺月刊》71期,页53-55。
  1975年 许永代:〈岂可戕害文艺〉,《文艺月刊》71期,页56-57。
  1976年 郑荣锦:〈蓦然回首──试论李昂的<婚礼>〉,《中华文艺》12卷1期,页74-82。
  1977年 陈映湘:〈当代中国作家的考察:初论李昂〉,《中外文学》5卷8期,页78-86。
  1979年 陈映湘:〈当代中国作家的考察:初论李昂〉,《人间世》,页230-241。
  1976年 郑荣锦:〈蓦然回首──试论李昂的<婚礼>〉,《中华文艺》12卷1期,页74-82。
  1977年 欧阳子:〈西莲──鹿城故事之二〉,《现代文学小说选集(二)》。
  1977年 彭瑞金:〈现代主义阴影下的鹿城故事〉,《书评书目》54期,页29-36。
  1978年 林依洁:〈叛逆与救赎──李昂归来的讯息〉,《前卫杂志》。
  1980年 唐隐书:〈寻找歇脚湖──李昂的小世界〉,《中国时报》人间版。
  1982年 康原:〈思乡情怀──小论李昂<鹿城故事>〉,《自立晚报》10版。
  1982年 黄武忠:〈社会转型中的女性──李昂印象〉,《台湾日报》副刊7月18日。
  1983年 竹影:〈李昂的<爱情试验>,《文学时代丛刊》12期,页105-107。
  1983年 康原:〈爱情与性欲──小论《爱情试验》〉,《台湾文艺》84期,页147-152。
  1983年 梁曦:〈我看<杀夫>〉,《文坛》281期,页120-125。
  1983年 罗行:〈为联合报叹口气〉,《文坛》281期,页108。
  1983年 蓝衫:〈且说<杀夫>得奖〉,《文坛》281期,页105-107。
  1983年 谭秉林:〈白先勇与<杀夫>〉,《文坛》281期,页109。
  1983年 林野:〈虽不是好作品,却够胆量〉,《文坛》281期,页117。
  1983年 尤松:〈<杀夫>有其凄美的一面〉,《文坛》281期,页118-119。
  1984年 胡云:〈「杀夫」有违常理──读<杀夫>〉,《新书月刊》4期,页34-35。
  1984年 茆坤鸿:〈<杀夫>读后感〉,《参与者月刊》第53期。
  1984年 鹿港人:〈谈对<杀夫>的几个误解〉,《新书月刊》5期,页76-77。
  1984年 许振江纪录:〈李昂作品讨论会—叶石涛、李昂等人〉,《文学界》10期,页18-39。
  1984年 康原:〈小说中的象征义-小论李昂的<杀夫>〉,《文学界》10期,页40-45。
  1984年 张系国:〈小论<杀夫>〉,《新书月刊》12期,页30-31。
  1984年 施淑端:〈新纳蕤思解说-李昂的自剖与自省〉,《新书月刊》12期,页22-28。
  1984年 唐文标:〈时代的追忆──一封未寄的情书评介〉,《一九八四台湾小说选》,页67-70。
  1985年 金沙寒:〈小论李昂假面〉,《文讯》18期,页99-102。
  1985年 王德威:〈花季的焦虑(评李昂的《花季》),《联合文学》1卷10期,页212。
  1986年 苦苓:〈新书看版:《暗夜》、《凡夫俗子》〉,《文艺月刊》200期,页76-82。
  1986年 黄碧端:〈价值转换的反讽(评李昂的《暗夜》)〉,《联合文学》2月号,页144-145。
  1986年 陈铭磻:〈教你如何看待「外遇」〉,《妇女杂志》210期,页42-43。
  1986年 古添洪:〈读李昂的《杀夫》──谲诡、对等、与妇女问题〉,《中外文学》3月号,页41-49。
  1986年 冯青:〈无情的洪荒与寂寞-访谈李昂〉,《文学家》第7期,页14-17。
  1986年 廖淑顼:〈诸子百家谈李昂〉,《文学家》第7期,页11-13。
  1986年 王德威:〈移情!自恋!评《一封未寄的情书》〉,《联合文学》6月号,页212-213。
  1986年 刘莲:〈李昂的年轻世界──评介《花季》〉,《大华晚报》8月24日。
  1987年 奚密:〈黑暗之形:谈《暗夜》中的象征〉,《中外文学》177期,页130-148。
  1987年 李昂:〈暗夜〉到底写了些什么?〉,《猫咪的情人》,页129-134。
  1987年 蔡英俊:〈女作家的两种典型及其困境-试论李昂与廖辉英的小说〉,《文星(复刊号)》110期,页96-101。
  1987年 黄秋芳:〈给不知名的收信人──李昂的<一封未寄的情书>〉,《自由青年》9月号,页36-41。
  1987年 郭枫:〈暗夜中的幽魂──李昂小说《暗夜》评析〉,《台湾文艺》107期,页136-148。
  1988年 吕正惠:〈性与现代社会──李昂小说中的「性」主题〉,《台北评论》3期。
  1988年 杨昌年:〈李昂的<猫咪与情人>〉,《现代散文新风貌》,页133-151。
  1986年 王瑞香:〈暗夜之后是否有黎明?试评李昂《暗夜》中的女性〉,《妇女新知》50期。
  1988年 子宛玉:〈新女性情归何处?从「暗夜」里打开「心锁」〉,《风起云涌的女性主义批评》,页 433-443。
  1989年 杨昌年:〈社会变革下的爱情-析介李昂的猫咪的情人〉,《光华》1月号,页64-65。
  1989年 陈丹晨:〈性?女性?人性的反思-李昂创作论〉,《女性人》第2期,页89-118。
  1989年 贺安慰:〈台湾当代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描写〉,《文史哲》,页91-103。
  1989年 简瑛瑛:〈女性?主义?创作?李昂访问〉,《中外文学》3月号,页184-196。
  1991年 吕正惠:〈《迷园》的两性关系与台湾企业主的真貌〉,《联合文学》9月号,页161-165。
  1991年 李昂:〈作家不是白痴──答吕正惠评《迷园》〉,《联合文学》10月号,页194-197。
  1991年 刘开铃:〈《So Long a Letter》and《The Butcher's Wife》:Woman in Distress(玛莉雅玛?芭《如此长信》与李昂《杀夫》书中的女人)〉,《成功大学学报》26期,页25-35。
  1992年 金恒杰:〈「性」与「金钱」──名门世家朱影红的世界,评李昂的《迷园》〉《联合文学》2月号,页107-110。
  1992年 金恒杰:〈黄金新贵族──包装与商品之间再评《迷园》〉,《当代》71期,页130-147。
  1992年 李昂:〈金教授,您错了──回金恒杰教授谈《迷园》〉,《当代》73期,页132-138。
  1992年 程风:〈我想拔错了──说《迷园》中的花木〉,《当代》73期,页139-141。
  1992年 李昂:〈说明的说明-兼答《迷园》中的花木〉,《当代》74期,页144-149。
  1992年 施淑:〈文字迷宫〉,《李昂集》,页265-279。
  1992年 施淑:〈迷园内外,《李昂集》序〉,《李昂集》,页9-12。
  1992年 黄毓秀:〈《迷园》里的性与政治〉,《当代台湾女性文学研讨会》。
  1992年 黄毓秀:〈被虐癖的女人?谈李昂小说《迷园》〉,《自由时报》副刊12月19号。
  1993年 彭树君:〈不驯的情人,访李昂〉,《皇冠》467期,页162-177。
  1993年 王德威:〈华丽的世纪末,台湾?女作家?边缘诗学(李昂《迷园》)〉,《小说中国》,页178-222。
  1994年 李昂:〈《花季》到《迷园》〉,《从四○年代到九○年代-两岸三边华文小说研讨会论文集》,页299-305。
  1995年 江宝钗:〈叙事实验、失落感及其因应之道──论李昂的《迷园》〉,《台湾的社会与文学》,页269-29。
  1994年 吴婉如:〈从「性问题」揭示女性所受的压迫〉,《八○年代台湾女作家小说中女性意识之研究5:1》淡大中文硕士论文,页158-163。
  1994年 藤井省三:〈日文版《杀夫》解说〉,《中国文哲研究通讯》,页153-166。
  1994年 江宝钗:〈李昂、女性自我的失落与成长〉,《论《现代文学》女性小说家》师大中文博士论文,页245-284。,页245-284。
  1995年 李玉馨:〈李昂─秩序内的反叛者〉,《当代台湾女性小说七家论》台大中文硕士论文,页30-46。
  1995年 于毅:〈由《杀夫》引起的评论问题〉,《夏潮论坛》,页54-55。
  1997年 林芳玫:〈《迷园》解析──性别认同与国族认同的吊诡〉,《女性主义与中国文学》,页271-296。

报上评论

  1975年 微知:〈从<昨夜>到<莫春>──评李昂的两篇小说:(上、下)〉,《中华日报》9版 1975年3月7-8日。
  1976年 傅银樵:〈李昂《混声合唱》〉,《爱书人》13卷4版,页2。
  1976年 李师郑:〈李昂<群像>评介〉,《大华晚报》7版6月20号。
  1977年 方健祥:〈看人间世 〉,《台湾时报》12版2月10号。
  1983年 吴锦发:〈略论李昂小说中的性反抗〉,《自立晚报》副刊1983年7月12-13日。
  1983年 杨子:〈谋杀亲夫〉,《联合报》8版10月3号。
  1984年 王希成:〈谈李昂的「爱与罪」〉,《台湾新闻报》12月1号。
  1985年 康原:〈一切只为了爱──访李昂谈其作品〉,《自立晚报》10版9月6日。
  1985年 龙应台:〈台北的红男绿女──评李昂的《暗夜》〉,《自立晚报》10版10月16日。
  1987年 黄美惠:〈西方人读《杀夫》这么看!译做《屠夫之妻》,兴趣在「妻」不在「杀」〉《民生报》9版1月12日。
  1987年 刘绍铭:〈沙猪、妇解、文评〉,《中国时报》8版8月11日。
  1988年 莫昭平:〈李昂──台湾作家的一张「国际牌」,《杀夫》在世界出版界掀起外语风潮〉,《中国时报》1月6号。
  1990年 林美娜:〈李昂的最爱──《施明德前传》〉,《自立晚报》5版12月16号。
  1991年 吕正惠:〈《迷园》的双线与困惑〉,《民生报》26版6月16日、
  1992年 张娟芬:〈李昂以「女性方式」为施明德写传〉,《中国时报》31版8月28日。
  1993年 马莹君:〈以李昂的《猫咪的情人》探索女性情结〉,《中央日报》16版3月25号~28号。
  1995年 下村作次郎:〈台湾文学在日本:现代台湾文学的高峰──李昂的<杀夫>〉,《民众日报》22版11月11日。
  1997年 杨照:〈评「香炉事件」文学世界里没有伤害别人的特权〉,《新新闻周报》544期,页66-67。
  1997年 南方朔:〈作家的堕落或超越〉,《中国时报》27版8月16~19号。
  1997年 平路:〈虚假的阳具、真实的刑台〉,《中国时报》27版8月18号。
  1997年 王浩威:〈解剖《北港香炉人人插》──该来看看李昂的文学成绩〉,《中国时报》41版9月25号。

七、得奖记录

作品:

奖名:赖和文学奖

奖次:

年度:2002

 

 

 

(来源:台湾文学资料库)

编辑:秋日

 

 

 

 

 

 
编辑:system    
 
相关新闻
图片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