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艰难大理投资酒店
1993年1月1日,薛一萍从台湾带着一个120人的旅游团队,第一次来到大理游览宾川鸡足山,感受到了大理的风景优美和历史文化的丰富。但是,这个生态环境良好、民风淳朴、气候温和的旅游天堂,留给薛一萍的唯一遗憾,就是住宿和餐饮条件太差。
薛一萍想,如果能到大理来投资一个高档次的星级酒店,解决制约大理旅游发展的餐饮、住宿问题,大理的旅游将前途无量。不久之后,薛一萍把想法付诸实施——1993年2月,薛一萍与当地政府签订了投资协议,成为大理的第一个外来投资者。
当时的大理,除了水泥、砂石外,建设酒店所需的所有建筑材料,都必须从外地拉进来。加上交通条件有限,从福建、上海、广州等地运送建筑材料到大理,工程量特别大。但薛一萍没有放弃,1994年4月,大理的第一家外资酒店“亚星花园大饭店”的主体建筑断水封顶,进入装修阶段。就在这个时候,酒店又遇上了新的困难:为了到上海进口电梯,才发现没有上级允许台资进入大陆的批文。因为是第一个进入大理的对外招商企业,并且还是台资企业,当地政府并不知道需要办理上级的批文。
这时,最早和薛一萍一起入股筹资的20多个台湾股东纷纷退股,酒店建设资金极度紧缺,装修工作一度搁浅。薛一萍独自一人承担下了压力,四处奔波,张罗筹款。“那个时候,只要是能借到的钱,我都借了,再少也不嫌少。”之后,薛一萍卖掉了在台湾经商时候她名下的10多个公司,全部投入到亚星酒店的建设中,依然还是负债累累,人见人躲。
经过多方努力,1994年12月29日,中央的批文终于下来了。薛一萍也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从云南省旅游专用款中贷款2400万。1996年,酒店终于完成了部份客房的装修,开始营业。乐观、豁达的薛一萍说:“我们和大理外资的批文同步成长。”
16年后
为提高大理知名度努力
亚星酒店边运行、边装修。1999年,酒店全部装修完毕,累计投资1.2亿元。最终达到了310间客房的接待量。
1997年,薛一萍在台湾的亚星旅行社推出了“游三峡,送大理”活动,全年免费迎送6000名台湾游客到大理旅游。随后又推出“取消三峡到大理”活动,一直做到1999年。大理的知名度在台湾日渐推开,“现在每年到大理的台湾游客,都不会低于四五万人。”许多在大理“台湾村”买地建房的“村民”,当年都是因为参加了薛一萍在台湾的亚星旅行社到大理旅游时,看上了大理这块风水宝地。
对大理旅游的经营,薛一平颇有心得:大理不属于“走马看花”、“到此一游”的城市。大理是一个必须用心慢慢的去欣赏、去体会的城市。单看一个天上的云,都会有无穷的乐趣。你一整天什么事都不做,静静地躺在草地上看云,都是一种很好的享受。薛一萍做旅游的心态特别好,她总说:“不要老是以你的思维方式,去想客人的思维方式。必须了解客人来自于哪个国家,哪些东西是他的思维境界里没有想过、看过的东西。用反思维的方式,了解客人在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的差异。以环境差异来取胜:一杯取自苍山的雪水,都能感动人。一个小小的饵,一朵小小的茶花,都能给客人带来无限的惊喜。”
“大理好了,我们才会好。”薛一萍正在以她自己的方式,将客人在大理旅游的时间,延长、延长、再延长。
我们期待着,薛一萍所推的“养生旅游”,能够在大理旅游界推广开来。让每一个来到大理的游客,都能够真正的体验到,大理是一个休闲、度假、养生的好地方。
■人物印象
做个快乐的大理人
“想象自己是一个很好的画家。把大理的山水画下来。你脑子里的大理是黑白的,介绍给别人的大理就是黑白的。你脑子里的大理是彩色的,介绍给客人的大理就是彩色的。客人开心了,我们才能真正的开心。” 在大理,台商薛一萍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在大理投资的16年间,她回台湾的时间,前前后后加起来还不到一个月。到大理投资的第二年,薛一萍就把父母和兄弟接到了大理。两年前,父亲在大理过世了。“我们已经成为新一代的移民。”在薛一萍眼里,东方人养老的地方,非大理莫属。大理的经济条件、气温、语言、生活习惯、水源、空气的综合条件,都是最好的。
“很多世界富商,最后奋斗的目标,就是找一个像大理这样的地方,养老、定居。我能够找到大理,到大理来投资,到大理来定居,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创业的挫折过后,在大理的日子,薛一萍的心里,每天都满怀着绵长的喜悦:“给我再多的钱,我还是要过这样的日子。给我再少的钱,我也依然会保持这样的日子。”
(来源:春城晚报 记者 秦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