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山河一寸血——两岸记者追寻中国远征军遗迹
8月8日至10日,参加“追忆中国远征军”联合采访的两岸记者一行先后探访了云南腾冲国殇墓园、滇西抗战纪念馆、龙陵县松山战役遗址等地,重温这段“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历史,聆听老兵讲述抗战往事。
腾冲国殇墓园
1942至1945年间,为抗击日本对中国云南和缅甸的入侵,中国远征军出兵40多万人投入到中缅印战场,付出了伤亡近20万人的代价,彻底驱逐了盘踞在滇西和缅北的日军。
1945年,国民政府下令修建腾冲国殇墓园。目前,墓园是大陆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战正面战场阵亡将士纪念陵园。墓园核心为庄严肃穆的忠烈祠,祠内外立柱悬挂着远征军将领们的挽联。祠内两侧墙体镶嵌着9600多位阵亡将士的题名碑石。
“壮志竟克酬名在旂常功在华夏,英灵终不泯下为河岳上为日星”。在忠烈祠后的小山坡上,整齐排列着3346块墓碑。工作人员介绍说,墓碑下埋葬的是1945年墓园建成时收集到的远征军战士遗骸,其平均年龄不到20岁。“殇”为“未成年而亡”之义,年轻人为国捐躯,是为“国殇”。
在墓园中,88岁的远征军老兵卢彩文为记者们讲述了这段悲壮的历史。1942年腾冲沦陷,年仅16岁的卢彩文不愿做亡国奴,毅然报考了黄埔十九期的滇西战士干部训练团,踏上投笔从戎的道路。毕业后在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总部参谋处从事情报工作,期间出生入死,艰险备尝。
卢老回忆道,他和同事们常常深入敌后搜集情报,甚至还冒着生命危险策反汉奸。“日本人是很残忍的。我有一位从事谍报工作的同事被日军俘虏后,日本人对他灌盐水,肚皮都涨起来了,最后七窍流血水而死。”
当年战训团的不少同学都牺牲了,就葬在国殇墓园。1991年,腾冲县成立黄埔同学会时,参加抗战的黄埔同学还有87位。岁月凋零,现在只剩下9位了。“有时我会一个人来墓园看看,向战友敬个礼。”卢彩文说,希望战友的灵魂能得到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