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专家在通碰撞思想火花:农业特色小镇,创建之道在哪里?
当前,全国范围内正在开展特色小镇培育。省政府提出通过3-5年努力,分批培育创建100个左右产业特色鲜明、体制机制灵活、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种功能叠加、宜业宜居宜游的特色小镇。
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一部分,农业特色小镇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发展。在农业特色小镇建设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路径在哪里?在24日市科协等单位承办的2017年江苏省海峡两岸(苏台)农业特色小镇科技交流研讨会上,两岸专家深入探讨,碰撞思想火花。
尽量保持乡村原汁原味
“特色小镇生命在‘特’,包括产业特,不能有多种产业;风格特,空间和建筑设计不能千篇一律;面积特,总占地为3平方公里左右,其中核心区1平方公里左右;形态特,即需坚持产城人文融合,相关服务功能需高度集成。”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主任周武忠教授早在1994年就提出了新乡村主义,当天,他结合新乡村主义,阐述了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的观点。
周武忠说,新乡村主义的核心是“乡村性”,即无论是农业生产、农村生活还是乡村旅游,都应该尽量保持适合乡村实际的、原汁原味的风貌。
“保持乡村性的关键是小规模经营、本地人所有、社区参与、文化与环境可持续。”周武忠非常赞成这一观点,认为这正是农业特色小镇要做的事情,并从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等四个方面举例阐释。“风土就是特有的地理环境,风物就是地方特有的特产,风俗就是地方民俗,风景就是可供欣赏的景象。”他说,特色小镇的选址非常重要,南通最大的价值就是离上海近,“一定要保持、促进、提升与大城市的差异,文化差异、景观差异越大,购买欲望愈强。”自然风景主要是乡村所依附存在的周边自然环境或人工改造环境。“千万不能把乡村建设的道路城市化。”
区中有区,区区相通
“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给农业发展带来机会,必须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先做好农业特色小镇的顶层设计,再找出适合发展的地区。”台湾神农科技发展协会理事长、台湾农村专业技术服务协会理事长廖树宏提出建构农业特色小镇的新思维,“要以综合性服务业为顶层设计的运作理念,分区建置分区管理,区中有区,区区相通,其运作理念可分为全方位服务区、农业生命区、农业生活区、农业生产区、农业生态区等五大区。”
廖树宏说,农业特色小镇还是以农业为主,其生产者是农民,只不过就是将农民由耕作农直接提升为生活大师。农民生活的地方是农村,就是将农村直接提升为养生者农村。廖树宏认为,江苏农业特色小镇的发展,应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种类型,做可大可小可连锁可加盟可推广模式,“每种类型要成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的领头羊模式,让农业特色小镇成为中国农业立足世界的顶尖典范。”
“特色小镇的灵魂是创新,要突出品牌观念。”台湾财团法人农渔会联合信息中心执行长、海峡两岸新农村建设促进会常务理事徐嘉鸿,介绍了台湾打造富丽农村风情小镇的做法。他建议江苏农业特色发展围绕“健康长寿、科技卓越、休闲乐趣”三个主轴,“将主轴细化到特色小镇,大家分工合作,形成一个网、一个面。”
因地制宜,避免“千镇一面”
“培育农业特色小镇不能凭空打造,一定要结合小镇的生态环境、文化资源和历史传统,因地制宜,后天发展先天。”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王思明教授说,农业特色小镇是依托于农村自然环境、农业特色产业和农村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而各具特色的农村小镇类型。“不同于工业、矿业小镇,农业特色小镇围绕农业做文章,依托乡村优美生态环境、历史文化资源和农业生产发展。”
2016年,住建部等三部委发文,到2020年建设1000个左右特色小镇,然而,目前各省区公布和规划的特色小镇已超过3000个。针对这一现象,王思明提出,应避免“一哄而上、脱离实际、只求数量”的错误倾向,同时也应避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大包大揽、任务工程”“模式趋同、千镇一面”等倾向。他强调,农业特色小镇要注重内涵培育,发达地区城市周边地区尤其要避免借建设特色小镇之名,造房地产开发的盛宴,导致“空城”“鬼城”的出现。
王思明认为,特色小镇建设仅靠政府输血是难以长久的,必须依托市场,形成自身的造血功能。应坚持因地制宜,差异化培育特色小镇,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另外,特色小镇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技术和文化的支撑,社会的参与和支持也不可或缺。
“推动农业特色小镇建设将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新路径,与我市建设‘宜居宜业富有魅力的花园城市’不谋而合。”副市长赵闻斌表示,我市将把发展特色小镇作为提升城市品位、丰富城市内涵、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着力点,加快形成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记者 沈雪梅
[责任编辑:赵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