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故乡不仅是地理意义的故乡”——扎根“世界屋脊”的台湾商人

2017年05月04日 09:29:00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西宁5月3日电(记者李琳海 冀泽王鹏)58岁的台商简家承,20年前第一次回到厦门,他的爷爷就是来自厦门的渔民,老家的乡音乡情让他动容。“原来我的家乡、语言,我的根在这里。”简家承用闽南话和家人交流,家人嘘寒问暖关切他,他也言无不尽地讲述海峡那一边的生活。

  “这是一种‘骨连骨,肉连肉’般割不断的亲情纽带。”简家承说,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游访名山大川,用脚步丈量大陆这本书卷。

  10多年前,简家承参观毛主席纪念堂时,见到了产自青海工艺美术厂的绒毛画《昆仑松》,画面的逼真感和立体感给他带来极大冲击。

  简家承打算来“世界屋脊”——青海高原探寻绒毛画。几经周折,简家承终于找到了青海绒毛画创作师朱军,两人一拍即合,他出资支持朱军创作绒毛画。

  简家承出生于台湾宜兰县五结乡,记者在他位于青海西宁的家见到他时,身着对襟白衫的他正聚精会神地欣赏悬挂在家中的绒毛画“牦牛”,飞扬的蹄脚、如炬的眼眸、翘立的牛尾,牦牛的每个细节都栩栩如生。

  绒毛画是青海当地一种手工美术工艺作品,以羊毛、兔毛、驼毛等动物绒毛混纺而成,作品生动丰满,立体感强。简家承收藏的绒毛画以三江源、青海湖等青海特色风景和雪豹、牦牛等高原动物题材为主。现在他收藏有70多幅绒毛画作品。

  “来大陆之前,我对大陆的描摹只存在于脑海中,我是一个喜欢艺术的人,绒毛画作品就像一扇窗,让我认识青藏高原。”简家承说。

  绒毛画的制作过程复杂,从绒毛的染色、撕理,再到粘贴完成,每一道工序都依赖于手工,一幅一平方米绒毛画作品需要一位手艺人耗费一周多,而且制作成本高。

  “我喜欢大陆的生活,我也感谢青海,是这片净土成就了我的事业,还给了我一个幸福的家。”简家承说。

  上世纪90年代,简家承在浙江瑞安的一个朋友聚会上结识了妻子——来自青海西宁的许红,他曾写诗记述当时的情景,“幸得一席齐鸣放,千里佳缘传世情”,许红的歌声深深打动了他。

  几年后两人结婚,简家承来到西宁发展。如今,他们的两个儿子在西宁读小学。

  “我非常喜欢青藏高原带给我的质朴的感觉,就像回到了小时候,”简家承说,初到西宁,街边许多杂货店售卖冰棍、棒棒糖,这与早年宜兰相似的场景唤起简家承美好的童年回忆,也让他对西宁充满亲切感。

  带着这份情感,在与妻子相识十年后,简家承在西宁南关街经营起一家主打三杯鸡、蚵仔煎等台湾小吃的餐厅。他也借机和当地厨师学习青海特色美食“老八盘”,他认为“真正台湾小吃源自中华。”

  闲暇时候,他会在家用口琴吹奏一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与友人喝上一碗青稞酒。简家承说,他早已把青海当成第二故乡。

  “故乡不仅是地理意义的故乡,故乡的另一个层面是人,我更看重这个层面上的故乡。”简家承说:“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让更多人了解高原文化。”

[责任编辑:赵苗青]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