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能否在台延续“美好时代”
图为“国光”剧团推出的“现代京剧”《金锁记》(改编自张爱玲同名小说)剧照。(资料图片)
图为当代传奇剧场作品《等待果陀》(改编自贝克特《等待戈多》)宣传照。(资料图片)
刚刚过去的2016年,京剧界痛失名宿,梅葆玖、李世济、王金璐、顾正秋等多位表演艺术家相继辞世。在不少戏迷看来,传奇人物的离去,似乎意味着传统艺术世界中的历史断裂,有关京剧的“美好时代”仿佛正渐行渐远。
“2016年是个转折点。”有台湾的京剧工作者对记者如是说。在大师身后,经典如何继承,京剧的未来又在何方?二三十年前,京剧在台湾正值危急存亡之秋,有剧团以“唯有大破方能大立”给出答案;而今,台湾的“京剧新美学”备受瞩目,但“京剧是否姓京”的争论也从未止歇。
曾贵为“国剧”,慰藉乡愁
京剧在台湾生根的故事,要从六七十年前说起。1948年,梅兰芳爱徒、仅有20岁的名伶顾正秋,从大陆带着自己的“顾剧团”,应邀至台北永乐戏院演出,京剧的唱念做打首度在宝岛完整呈现。“顾剧团”在戏院一驻约5年,顾正秋等人也终于留在台湾,成为京剧的播种者。“一曲苏三惊四座”,著名的“四郎探母”选段更让随国民党迁台的外省人泪落沾襟,国粹成为老一辈乡愁的慰藉。
随后台三军各自成立剧团,分别名为陆光、大鹏、海光,既有公演也有劳军任务。军中剧团同时设立剧校,民间亦有“票友界的梅兰芳”王振祖创办的复兴剧校(今台湾戏曲学院),京剧贵为“国剧”,梨园香火不绝。然而盛景难常,随着外省官兵凋零,社会多元娱乐兴起,京剧遭遇“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尴尬。
台湾“当代传奇剧场”艺术总监、导演、主演吴兴国向记者说起一段往事:与位列“台湾四大老生”的师父周正荣去劳军,有些老长官爱看名角儿的戏,过来撑场面的年轻阿兵哥们却不买账。《将相和》《失空斩》这类大文戏在台上唱,阿兵哥交头接耳,吵闹到听不见演员在唱什么。长官虽几次命令全场肃静,甚至全体罚站警示,但没多久底下人又吵作一团。
“你挡得住吗?”吴兴国紧锁眉关,神情有些凄然,“我在旁边看着掉眼泪啊,我的老师这样坚持,这样受辱,你们再吵,我还是最饱满地表现给你们看。为什么?他舍不得这个行业嘛。”交谈中,吴兴国反复提到一句话,“时代变了”。
因时代迁移,创新求存
时代变了,年轻阿兵哥已经不看京剧了。名角儿尚且受辱,普通演员更不用说。台三军剧团原本承担一定量的劳军演出任务,普通演员却被在演出记录上直接盖章打发完事,观众不爱看了,演员便也不必再演。
1979年,原大鹏京剧队知名旦角郭小庄创办民间京剧团“雅音小集”,在台湾率先将传统京剧与现代剧场结合,并首创京剧导演制。在唱念做打与流派艺术之外,京剧在台湾从此拥有更广阔的面向,新编戏也逐渐受人瞩目。1986年,吴兴国夫妇创办“当代传奇剧场”,创团之作《欲望城国》(改编自莎翁悲剧《麦克白》)中,苏格兰将军麦克白变身东周蓟国大将敖叔征,传统京剧中的忠孝节义也改换为“欲望”主题,京剧唱腔虽在,表演中却已融入现代舞,服装也大为革新。
当代传奇剧场创立时,正是京剧在台湾艰困关头,30年勉力延续京剧血脉,吴兴国事后看来也是“辛苦得一塌糊涂”。与吴兴国“大破大立”地将传统戏曲视作“元素”拆解活用、主要演出新编戏不同,台湾公立京剧团“国光”由三军剧团遭裁撤后整并而成,身肩延续传统戏剧和推动艺术教育的使命,如今传统戏和新编戏演出占比约为7∶3。
“国光”剧团团长张育华对记者说,剧团1995年成立,成团的第一出戏是《新编陆文龙》,在“国军文艺中心”演出,“真的都是白头观众。作为京剧工作者,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办。观众才是最关键的问题,有观众才能往下走。”
如何应对大陆热、本土化“夹击”?
“21世纪的新观众搞不清梅尚程荀、分不清西皮二黄,但是他们喜欢音乐、舞蹈、电影、舞台剧、文学,他们不是戏迷却爱好艺文。”“国光”剧团艺术总监王安祈说,为了让京剧更贴近时代脉动,“国光”剧团颠覆戏曲一向“看角儿、看流派”的观看焦点,积极融合电影运镜、多媒体影像等现代剧场观念,扩大京剧艺术视野,竭力让京剧现代化、文学化与生活化。
上世纪90年代两岸开放交流,一时间大陆京剧团纷纷登场,梅葆玖、杨秋玲、刘长瑜、裴艳玲……在对岸京剧“正统”到来、台湾本土意识高涨的“双重夹击”下,京剧在台湾的发展似乎无以为继。通过主推“传统是永恒的时尚”概念,“国光”剧团每年坚持推出新编戏,同时以贴近年轻人的主题重新包装老戏,多年来致力于培育跨越各年龄层的观众群,近些年成效已经显现。
原大陆知名昆曲小生、后加入“国光”剧团的温宇航说,虽然可能有人觉得“国光”剧团既没有翻也没有打,唱功也不如大陆名角儿,但我们是很有向心力的团队,表演的整体性很强。“京剧在台湾一直有‘原罪’,政治不正确。民进党执政后,这种舆论从未停歇过。”温宇航对记者说,10多年剧团所获资金支持逐年削减,而大陆相关重视度却在提高,“你加1,我减1,长期下去就差大了。”
台湾如今有公立、私立京剧团体各两家,分别是“国光”剧团和台湾戏曲学院附属京昆剧团,吴兴国的当代传奇剧场和李宝春(知名来台老生演员)的台北新剧团。近年的新编戏甚至老戏公演,观众年龄层有所降低,上座率也相对理想。专业师资、人才传承,虽然依然令人忧心,但张育华说,在台湾,京剧土壤虽然贫瘠,可戏曲生命总会找到自己的出口。
本报记者 张 盼
[责任编辑:赵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