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微电影,带来两岸青年创业新机遇

2016年11月30日 09:27:00来源:福建日报

  最近,台湾世新大学的学生杨怡姗,在同学中多了个“影后”的雅号。11月19日闭幕的海峡两岸大学生微电影大赛上,她因参演微电影《和光同尘》,摘得最佳女主角奖。该片讲述的是发生在中学校园的青春故事,正是台湾最擅长的小清新题材。

  本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微电影大赛,共有两岸近百所高校选送的逾400部作品参赛。这项赛事已走过三个年头。这三年,正是大陆微电影产业崛起的三年。来自业内的统计数据显示,大陆微电影产业总产值已超700亿元,年产量近2万部。在海峡对岸,微电影也同样风生水起,在广告行销领域得到广泛运用。与此同时,随着两岸新媒体合作的深入,微电影正成为两岸青年交流的新领域。

  崛起中的新兴产业

  汪威江是台湾“中华节目内容制作产业发展协会”理事长,从影40余年。在本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微电影大赛特设的微电影文化产业论坛上,汪威江分享了一部近期在岛内爆红的微电影《两个爸爸》。故事以患有失智症的爷爷、忙于工作的父亲、正值青春期的孙子为主角,讲述三代人的亲情故事。

  “这部片子是一个运用微电影进行品牌营销的成功范例。”汪威江告诉记者,今年丰田公司在台湾发起“TOYOTA大故事家”计划,公开募集好故事,《两个爸爸》改编于获该活动金奖的作品《一家人的日记》,为影片提供支持的也是丰田汽车,无形中为丰田品牌做了一次很好的宣传。

  台湾电影文创产业协会理事长陈志宽列举了一组数据:2015年该协会评选出的375支微电影作品中,企业行销类微电影以197支的数量,占据最大比重。

  “台湾微电影产业注重与实体产业对接,微电影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商业营销领域,这是其优势所在。”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晓宁认为,台湾微电影产业在商业领域的运用,让微电影技术有了更多的应用场景,并延伸了这一产业链。

  目前,台湾各大微电影社团已超过300家,各大企业支持的微电影大赛也在岛内遍地开花。

  后劲十足、发展迅猛,则是大陆微电影产业的一大特点。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手持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大陆微电影产业取得了惊人的市场成绩。华中科技大学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研究院院长石长顺认为,从2011年起,大陆微电影产业便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他援引业内统计数据称,当前该产业的年产值已超过400亿元,年产量接近2万部,大量社会资本涌入这一领域,成为不少年轻人的创业新选择。

  携手培育青年人才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两岸青年在微电影方面的合作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台湾创新能力强,有相对成熟的制作理念与经验,且在商业化运作方面较为成熟,配合大陆的资金与优秀人才,两岸青年合作可创作出更多接地气的商业微电影。”陈志宽说。

  事实上,这种互动与探索一直都在进行。2015年在吉林举行的金鸡百花电影节,增设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年微电影大赛,不少两岸青年推出了优秀作品;今年5月在厦门举行的第八届海峡影视季,则首次设置两岸青年微电影展,台湾出品的微电影《出游》获评评委会特别推荐作品;本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微电影大赛开始将目光投向两岸微电影产业的深度互动,鼓励两岸大学生交流互动,碰撞出新的火花。

  “台湾电影近年来除了一部《海角七号》外,在电影创作之路上,可谓一路挫败。我们要在市场上找到永续发展的力量与资源,因此两岸合拍一直是大家的希望,两岸青年人的合作则是未来的希望所在。”曾任金马奖执委会秘书长的李佑宁认为,两岸微电影合作应从两岸青年的影视教育上着力,合力培养全方位的影视制作人才。

  据悉,目前闽南师范大学已与台湾世新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双方决定互派师资,推动学生双向交流学习,并尝试共同培养微电影人才。

  “两岸青年人还可以共同推进微电影商业模式的探索。例如,微电影可与电子商务相结合,探索全新的商业营销手段与流量入口。” 陈志宽建议,两岸在微电影的发展上各具优势,应该携手合作,并加强中国微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的曝光率,扩大海外影响力。

  合力破解创业难题

  近年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不少台湾青年选择来大陆,与大陆青年一起创业。随着微电影的兴起,投身微电影产业正成为两岸青年创业的新领域。获得本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微电影大赛最佳女主角的杨怡姗坦言,这次参赛经历,让她对大陆微电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期待能够在大陆的微电影中,当一回女主角。

  这样的愿景也许会成为现实。李晓宁表示,未来不排除借助海峡两岸大学生微电影节的平台,鼓励两岸大学生合拍微电影。其实,这样的合作已有苗头。本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微电影大赛新设的原创剧本创作大赛环节,主办方共收集到186部两岸大学生原创剧本,可见两岸人才济济,合作前景可期。

  不过,两岸青年创业者也面临着共同的难题,即缺乏专业机构的指导与前期的资金投入。不少“素人”在推进项目时,时常遇到“有才力、没财力”的困境。为此,业内专家建议,两岸应尝试共同建立专门的微电影产业孵化机构,并设立专门的种子基金,鼓励两岸青年共同创业。

[责任编辑:赵苗青]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