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学者集聚兰州 共探多元视野下的科学传播
中新网兰州10月27日电 (记者 丁思)小苏打饿死癌细胞?颜色能够给予身体能量?27日,台湾“中研院”天文所研究副技师曾耀寰在兰州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称,网络时代的到来是科普信息化的一把“双刃剑”,为公众带来便捷科学信息的同时,“伪科学、假科普、谣言层出不穷,让真假科学难辨,这也是未来科研工作者所致力研究的方向”。
当日,第九届海峡两岸科普论坛在兰州开幕,来自海峡两岸10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海峡两岸科普论坛于2008年创办,是海峡两岸科技界的科普学术交流盛会。
据悉,2016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网民规模连续9年位居全球首位。
“网络越来越成为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途径,网络科普作为科学传播的重要手段也越来越备受关注。”山东省聊城市科协主席陈华称,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如何不断满足公众对科普的新需求,成为了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从政府部门而言,陈华建议,在科普资源筛选的源头,要杜绝该类“假科普”;对于网络中的“谣言”,相关政府部门要肩负科普工作责任,主动邀请相关权威专家进行解释和澄清,让真正的科学能够有益于民众生活。
谈及科普方式的变化,曾耀寰认为“网络是分水岭”。他说,台湾的科普工作由民间完成,诸如大学教授、社会机构、公益组织等具体实施。“在过去,传统的科普透过面对面的方式、电话等进行,如今网络化时代的到来,让全世界的人们连接在一起,可以无障碍地进行资讯传输”。
“网络资讯太快,许多危言耸听的言论一旦出现,会立刻迅速传播。”对此,曾耀寰说,这需要依靠科学家、机构去逐渐改进这个现象,台湾有一档电视节目为“流言追追追”,选定一些议题,邀请科学家解释该议题,并实现与民众的双向、多元互动。
为什么有这些伪科学?曾耀寰说,其根源在于民众对于科学的“浅了解”,通过网络分享后,民众可能只是觉得听着有趣,并没有深入进行思考,这就需要政府、高校、企业、机构、民众共同来参与科普工作,让民众在实践中去深入了解科学,“鼓励民众参与科普互动,真正接纳科学知识,这也是破解伪科学的方法之一”。
本次论坛主题为“多元视野下的科学传播”。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长丁雅宁说,通过此次论坛,让两岸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对科普的教育和创新带来新的启发和灵感。“科普最初是将晦涩知识‘从繁到简’,如今,随着网络信息化,科普工作将‘由简到繁’、‘由浅到深’,让民众的视野更加宽广,也让真正的科学走进生活,受益民众”。
第九届海峡两岸科普论坛由甘肃省科协、福建省科协、上海市科协、山东省科协、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和台湾《科学月刊》杂志社、元智大学、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主办,甘肃省科协具体承办,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陇台交流促进会、甘肃省科学技术普及学会协办。这是甘肃省首次举办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的两岸科普学术交流盛会。(完)
[责任编辑:赵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