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首都图书馆讲故事的“台湾哥哥”

2016年08月12日 09:18:00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8月11日电(记者查文晔)“狮子为什么不打针?”“乌龟为什么爬得慢?”“老虎是怎么叫的?”提问一结束,台下小朋友们“刷”地举起手来,抢着回答。

  这是11日首都图书馆举办的“台湾哥哥讲故事”活动中的一幕。三位在这里实习的“90后”台湾大学生陈颖凡、林沿佑、刘峻凯给20多位北京小朋友讲故事、一起做游戏,大家其乐融融。

  “其实我们是台湾叔叔,叫哥哥有点小。”来自台湾师范大学的大三学生陈颖凡笑着说,没想到自己在学校学过的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课程,在这里派上了用场。“与小朋友交流语速要慢,视线要低,要善于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他说。

  尽管活动规模不大,但三位台生很用心。上周,三人分别试讲了《橘色的马》《罗伯生气了》《高兴先生和不高兴女士》等故事。本周,三人各饰一角,共同表演了轻松、幽默的《我不怕打针》儿童剧。

  这三位台生参加的是由文化部和北京市文化局主办,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事务中心承办的“2016台湾学子暑期文化实习月”活动。20位经过选拔的台湾大学生于7月下旬来到北京,进入国家大剧院、中山音乐堂、首都博物馆、首都图书馆、今日美术馆等机构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首图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馆方安排实习生在历史文献中心、志愿者之家、少年儿童图书馆等多个部门参访、实习,以了解北京厚重的历史文脉,体验北京人丰富的文化生活。

  同样来自台湾师范大学的大三学生林沿佑是第一次来大陆。半个多月来,他印象最深的是参观东总布图书馆。“北京的社区文化建设做得很好,即使在幽静的胡同里也有图书馆为居民服务。更让我没想到的是,离那不远就是我十分敬仰的梁思成先生的故居。”

  在主修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林沿佑眼中,北京是一座非常多元的城市,既有高楼大厦,也有古老的胡同,文化遗产星罗棋布,堪称中华文化的宝库。而从事文博事业的工作人员的学识素养和服务精神更让他钦佩,他觉得两岸相关领域的学生应加强交流,互相取长补短。

  台湾圣约翰科技大学的大四学生刘峻凯是三人中最年长的一位,9月即将升入本校工业工程与管理专业读研。经常来往两岸的他认为,来大陆念书或工作都是有吸引力的选项。“我对淘宝、微信支付都蛮感兴趣的,电子商务在大陆发展很快,相关的实践机会也多,如果这边有较好的工作待遇,对职业生涯有帮助,我会考虑来大陆工作。”

  “你们在大陆会不会有些不适应?”“还好啦。刚来的时候,工作人员说北京很热啊,我觉得和台北差不多。吃的也还好,尽管有点咸和辣,也能接受。”陈颖凡说,感觉最明显的是两岸间说话方式的差异,北京人直一些,不像台北人那么委婉,但接触多了就发现大家都是心怀善意,很快便成为好朋友。“在台北说‘不客气’‘不会’,在北京会说‘甭谢’‘没事儿’。”从他嘴里说出的带着台湾口音的北京话,把在场的记者都逗笑了。

  谈起还有一周就要结束的实习,三位台生都很不舍。“北京和台北很像,现代与古典交融,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探索。听说秋天是北京最美的季节,我希望自己下一次来北京是在秋天。”陈颖凡说。

[责任编辑:赵苗青]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