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聚焦:同名同源 情牵闽台
茶香四溢,福建乡亲拿出八闽名茶“大红袍”馈赠;甘甜如蜜,台湾同胞以宝岛特产橄榄红糖回礼——“同名村、心连心”活动不久前以如此温情的方式在厦门拉开序幕。当日,百余名台湾“同名(同宗)村”代表和学者跨海而来,与300余名大陆乡亲共聚一堂,共话血脉亲情。
同名:超八成台湾民众祖籍福建
同名村,是闽台两地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现象。早在明清时期,便有福建先民迁居台湾。据统计,台湾民众祖籍福建约占83.1%。随着移居,从祖籍地带去的传统文化、民间习俗、民间信仰等也落地生根。先民还把自己在大陆祖籍地的地名、街巷名、宗祠名、寺庙名等,作为在台湾新聚居地的相应名称,并沿用相同的堂号、沿用传世辈字序列,就此形成了两岸“同名村”。
“两岸同名村数以千计,凝聚了福建先民饮水思源、不忘故土的感情,也印证了海峡两岸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和宗族关系。”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杨毅周表示,每个同名村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延续着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和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第八届海峡论坛上,闽台76对同名村镇近400名乡亲共同探亲谒祖、修撰族谱、叙缘联谊,而这也是连续第四年举办“同名村、心连心”活动。
同源:“认祖诗”“同心树”两岸一家亲
6月12日,漳州市南靖田螺坑黄氏宗祠,一幅画像吸引了黄辉要的目光。
“骏马堂堂往异乡,任从胜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春秋须荐祖宗香。但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黄辉要来自彰化埔心乡埤脚村,尽管是第一次到黄氏宗祠,但只看了开头,黄辉要立刻流利读出后面的诗句,那正是他幼时背诵千百遍的“认祖诗”。
黄辉要说,小时候父亲经常要他背诵这首诗,而在台湾只要能背诵这首诗的黄姓乡亲,就是从大陆来的黄家宗亲,甚至还可以根据“认祖诗”个别词句的变化,知道是哪个分支的族亲,“这是我们黄氏家族宗亲共同的认祖密码。”
一首“认祖诗”,是黄辉要寻亲的血缘密码;两棵“同心树”,则见证了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柳亭村与台湾乡亲频繁往来结下的累累硕果。
6月12日,柳亭村村民与来自台湾的乡亲一同在泉港植物园栽下两棵“同心树”。“泉港有396个姓氏,其中有33个在台留有后裔,因此泉台两地宗亲的交流十分密切。”柳亭村村民陈阿鸟老人已有84岁高龄,每有台湾宗亲来访,他总是尽可能地到场。“28年前,我们村第一个来大陆寻根的台湾人就是陈姓后人。”陈阿鸟说,“同名村”交流活动开展以来,两岸的宗亲们更是越走越近。
“同心树”下,台湾宗亲陈龙雄掬起了一把红土,了却了心中一个特殊的心愿。“我们族人都来自台湾苗栗县后龙镇,跟大陆的后龙镇是一样的名字。”陈龙雄说,“小时候,祖父母常对我说,咱们是泉州人,讲的是泉州话,咱的根在泉州。”两年三次来大陆寻根的陈龙雄,不仅找到陈氏宗祠所在地,还特意带回了几捧故乡土,“在台湾,我们的祖先坟冢朝着大陆方向,将故土撒在先祖坟上,也算遂了祖先的一个心愿。”
同心:从亲情交流走向合作共赢
“我们台湾嘉义梅山乡的居民,祖先大多来自泉州南安梅山镇。”台湾嘉义县刘侯氏宗亲会常务监事侯冬贤近日再次来到南安,与福建乡亲共同谒祖。这次他还有一项特别的任务。
“几年前,通过族谱考证和实地探访,我们找到了同宗同源的南安梅山镇。”侯冬贤说,交流中,福建宗亲会不仅扶持成立了台湾嘉义宗亲会,两岸还决定共同修缮族谱。侯冬贤正是修缮小组成员之一,“我们找到了泉州南安、台湾嘉义以及在香港的刘氏宗亲,三地将各自修缮好族谱,再整合到一起。”
亲不亲、故乡土,经济合作让土亲人更亲。台湾嘉义县朴子市双溪口与漳州平和县板仔镇双溪村是同名村。今年6月举办的第八届海峡论坛上,来到漳州参加活动的除了台湾乡亲,还有农业方面的专家。“双溪口以农业产业为主,香瓜、甘蔗、稻米品质优良。”双溪口社区发展委员会干事翁曜川说,“希望此次交流不仅加强亲情,还在农作物生长、病虫害防治方面进行交流合作,增进两地乡亲共同的福祉。”
[责任编辑:赵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