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青年跨海当“实习记者” 两岸学子碰撞出思想火花
7月25日至29日,第四届海峡青年节·第七届榕台大学生新闻营在福州举行,来自海峡两岸32所大学的52名学子,在福州展开五天四夜的新闻采写研习活动。其中,16所台湾名校的21名学子,跨过台湾海峡,来到福州,成为一名“实习记者”。
本届榕台大学生新闻营既有理论课堂,又有采访写作与实践,深受两岸学子欢迎。尤其是,各类实践课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让两岸学子不断碰撞出思想火花。
共制青春同心灯
7月28日上午,榕台大学生新闻营的52位两岸学子来到三坊七巷,走进郎官巷的福建民俗文化博物馆,共同上了一堂中华传统文化研习课。
“课堂内容很丰富,有汉服汉礼课、宋代茶道课、传统拓片课、端午香包制作课、传统灯笼制作课,我们都很喜欢。” 台湾文藻外国语大学学生郑惟仁告诉记者,在课堂上所有学员被分成若干组,每个组有一至数名指导老师,手把手教同学如何行传统礼数,制作传统物件。
传统灯笼制作课上,闽籍花灯制作传人郑祥霖亲自教两岸学子制作龙灯。郑祥霖家族世世代代在福州南后街制作花灯,他制作的舞龙灯结实美观,经久耐用,深受福州百姓欢迎,素有“八闽灯王”之称。
“由于课时太短,我无法教大家制作工艺复杂的龙灯。”郑祥霖说,复杂的龙灯需要一个多月才能扎好,因此课堂上他教的是一种简单的传统红灯笼的制作方式,两岸大学生如果有时间想学做龙灯,他一定倾囊相授。
在郑祥霖的指导下,两岸大学生共同制作了一个红色大灯笼,并为之取名“两岸青春同心灯”。
一起为金鱼取名
7月27日,在闽侯县南通镇春园鲤生态养殖场,两岸学子观看了“福寿金鱼”等珍贵品种。一位学子在日记里这样形容这些金鱼:“它们在池中摆动着尾巴,悠然自得,享受着阳光和洁净的空气……”而在各类金鱼中,曾获得金鱼“模特”大赛冠军的“熊猫金鱼”,尤其引人注目。在一对“熊猫金鱼”展区前,两岸学子纷纷驻足观看、留影。
“它像熊猫一样,有白色的身子,还有黑色的斑点。”台湾实践大学学生林佑容的惊呼,吸引了其他几位营员的注意。“要不,我们来给它们取个名字吧!”人群中,一位学员提议。
“要不,就叫‘团团’‘圆圆’吧!”来自台湾的大学生刘芸生突然灵光一现,想到了这个名字,因为大陆送给台湾的那对熊猫就叫作“团团”“圆圆”。
养殖场的主人张文春介绍,“熊猫金鱼”属福州特产,因外表颜色酷似熊猫而得名。这种金鱼繁殖成功率较低,相当珍贵,是近年来最受欢迎的金鱼品种之一。
为此,另一位台湾大学生林钦翔与同伴给这对“熊猫金鱼”分别取名“Rare”和“香奈儿”。“Rare是稀有的意思,香奈儿则是高端品牌,这代表了‘熊猫金鱼’的稀有和高贵。”林钦翔说。
合作设计根雕
7月27日上午,两岸学子还赴闽侯县上街根雕艺术基地,携手设计了一件根雕艺术品——“大象”。
上午10时许,闽侯根雕艺术公会会长吴杰拿出根雕原材料,让营员们自行设计根雕作品。两岸学子分成几个小组,努力发挥想象力,合作设计根雕。
短短10多分钟,两岸大学生便碰撞出创意的火花,马上为树根赋予出新生命。
“这段树根像大象,我们想雕刻成大象的形状。‘象’字可以寓意为‘万象更新’,又和‘相’字谐音,有相亲相爱的意思。”
“这段树根像美人鱼,福建和台湾隔着一片海,美人鱼就是这片海里的精灵。”
……
“大象”的设计被吴杰点赞。这个设计是上海同济大学陈超然、台湾中正大学方慧心、台湾亚洲大学张钧雅、台湾文藻外语大学郑惟仁等十几位同学共同思考的结晶。
“根雕,三分靠雕,七分靠自然,而这自然,就是要发挥想象力。你想它是什么样子,加入一定的寓意,再进行加工,就能成为一件艺术品。”吴杰说,“大象”的设计只是一种自然想象,而孩子们说出的“万象更新”“吉祥如意”“相亲相爱”,则赋予它深刻的寓意,显示出两岸大学生优秀的创意能力。
为此,吴杰决定按照两岸学子的设计,雕刻这件“大象”作品,并争取尽快完成,让孩子们看到自己想象的成果。(记者 李烈)
[责任编辑:赵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