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强联手,方能走得更远
——第八届海峡两岸茶博会观察
18日,为期3天的第八届海峡两岸茶博会落幕。作为闽台茶产业交流的重要平台,茶博会不仅使得两岸茶人能够再续茶缘,也让越来越多的两岸茶企找到了发展的新路子。
台式营销吸引眼球
“说来也是缘分,我第一眼看到‘牛(扭)转乾坤’,就很喜欢,觉得这款茶具既精致,又漂亮。”17日,从云南昆明连夜赶到武夷山参加茶博会的茶商李凤霞,看到眼前这个造型讨巧、名字讨喜的耕牛型创意茶具,几乎毫不犹豫地就买下了。店主杜老板来自台湾。他告诉记者,除了李凤霞,还有许多人也钟情于这款茶具。
台湾工艺品,向来以创意独特、做工精巧著称。本届茶博会,这些造型别致的文化创意产品,依旧卖得火热。
当然,台湾茶产业所具有的“优势”,不单单体现在这个方面。“台湾在销售茶叶时,有一个很有创意的地方。那就是每包茶叶上都贴有一个二维码。消费者只需要‘扫一扫’,便可轻松获知,茶的品种、产地、年份、简介等信息。”今年刚上大四的王丽娜,此前一整个学年,都在台湾明道大学学习茶学专业。台湾茶企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和茶叶“身份证”式的营销,让她印象颇深。
武夷山市九曲山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洪荣对台湾茶企营销能力亦赞赏有加。“与福建茶企单打独斗不同,台湾茶企利用协会形式抱团出击,扩大了影响力。”林洪荣说,这次前来参展的100多家台湾茶企,就是由5个同业协会组织过来的,他希望通过与台湾企业的合作,借鉴他们较为成熟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模式,把茶叶卖到更远的市场。
不过,受制于茶园面积有限,台湾茶产业发展也遇到了障碍。福建则拥有茶山面积大、茶品种类多、品质优良、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等方面的优势。有关人士表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闽台茶产业优势互补、相互合作,是大势所趋。
合力攻关提升品质
对于茶企来说,要想在市场上走得更远,除了有特色的营销方式外,更关键的还在于茶叶产品质量本身。
近年来,生态茶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消费者对茶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陆茶企虽然数量众多,茶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茶品质却良莠不齐。今年8月起实施的欧盟农残新标准,对不少以出口为主的茶企冲击巨大。
在这一背景下,怎样才能确保自己的竞争力呢?两岸业者给出的答案是,依靠科技创新,提升茶叶品质。
去年10月,中国乌龙茶茶业协同创新中心获批福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对象,并落户武夷学院,这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乌龙茶产业研究机构。
该中心负责人、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院长李远华教授表示,该中心集聚了福建、广东、台湾三个乌龙茶主产区的研究机构和茶企,通过分工协作,开展校校、校所、校企协同创新,对乌龙茶产业产前、产中、产后关键技术进行研究。
今年4月,李远华带领团队成员,结题了一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其研究成果“茶叶菌根酶相关基因”等三组茶树基因,被美国基因库收录。这是福建省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茶树基因成果,也是近年来我国为数不多的入选美国基因库的成果。
“这组基因的作用,就是促进茶树更好地吸收矿物质,增强岩茶的环境适应性和品质。这对包括台湾在内的,整个乌龙茶产业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李远华说,中心的重要目的就是把两岸科研力量组合、集中起来,提高茶的品质和科技含量,让两岸茶企找到能走更远的路子。本报记者 唐亚新
[责任编辑: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