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与滋养——两岸学者共寻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之道
本届论坛上台湾学者邱荣裕与大陆学者柴文华就“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问题进行探讨。 (中国台湾网 宣玲玲 摄)
中国台湾网9月26日北京消息 2014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日前在河南省新乡市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80余位文化教育界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就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之路展开思想碰撞。
本届研讨会以“现代化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为主题,着重探讨文化与教育两个议题。研讨会上,专家学者探讨交流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当今社会相融合,如何在教育中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等现实问题,并对中华传统文化在两岸发展中的应用有了新的认识。
中华传统文化与时代的融合
中华传统文化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应该如何发挥作用?本届研讨会上,学者均关注到了日新月异的现代化进程淡化了两岸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学者们普遍认为:两岸应坚守文化本源,找到共促两岸发展进步的“根”,将其与时代相结合,在相互借鉴中实现新的创新与超越。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研究会会长严隽琪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本,也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如何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现今的时代相融合,是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海峡两岸有许多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和相互合作之处,可以一起去实现中华文化的新发展和新超越,为世界文化做出新的贡献。
中原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齐凯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外部势力不失时机地“去中国化”,大力宣扬“丛林法则”、“零和原理”等,欲令国人去王道而全盘西化,造成不同社会阶层间价值观念的悖离。现代化既然是追求精神自由和物质丰富,思想观念、出言行事就不可走极端,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和为贵”的共识,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化进程。
谈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时,台湾学者不无惋惜的指出台湾最近频出的的失德行为,如向人“丢鞋”、毒米、毒油事件等都不是理性社会所能容忍的,台湾公民从前自诩的温柔敦厚、遵守礼节的形象也不知去处。
两岸文化学者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中,一致认为应当保留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与时俱进。传统文化不止有赏识保存价值,更有教化作用,有必要与时代发展相结合,通过不断传承发扬,鞭策两岸同胞心怀传统“慎思笃行”。
现代教育亟需传统文化的润泽
关注“教化而修身”,文化精髓的传承对教育的意义不可忽视。本届研讨会上,主办方特别将教育元素作为重要议题,希望通过两岸学者的智慧激荡,找到现代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共赢之道。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认为,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密不可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德育尤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如何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中华文化精华成为中国公民人文素养的根基之一,并具体化为学生的各种良好习惯和行为准则,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素质,提高国民的文明素质,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和笃行。
台湾海峡两岸客家文经交流协会理事长饶颖奇也表示,特别赞成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节前于北师大看望教师时的讲话,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那么,在现代教育中如何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台东大学退休教师汪履维在总结发言中指出,要注意从“娃娃抓起”,使其及早浸润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浓郁的氛围中;学校要重视国学教育,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少年儿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参观博物馆、名胜古迹、书法比赛、经典诗词吟诵等,激发学生热情,使传统文化丰富现代教育,从而起到引导教化作用。
此外,不少学者指出,现代教育不仅要向西方学习,紧跟教育改革步伐,更要推崇中华传统文化,发掘其对现代教育的滋养作用。
在台湾联合大学刘焕云副教授看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与时俱进是两岸共圆“中国梦”的重要一步,这就要求两岸在文化、教育的建设中“必须弘扬中华精神,发扬儒学的现实意义,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从而进一步深化民族的认同感,携手共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 (中国台湾网记者 宣玲玲)
[责任编辑: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