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海峡两岸共同守护“神话之鸟”(图)

2014年04月15日 14:54:00来源:中国台湾网综合

  

  中华凤头燕鸥。(图片来源于网络)

  今年是福建观鸟爱好者的幸运年,因为他们比往年提前一周在闽江口观测到“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

  福建省观鸟会会员倪光辉是其中的幸运儿。在和来自台湾的爱鸟人士一起,为即将开展的新一轮两岸“神话之鸟”保育合作做准备的过程中,倪光辉意外观察到了中华凤头燕鸥在闽江口活动。这是今年最早的观测纪录,同时也是有纪录11年以来,最早一次在闽江口观测到“神话之鸟”。

  4月3日早晨八点,倪光辉带着台北野鸟学会理事长阮锦松和其他观鸟爱好者,来到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鳝鱼滩观鸟。

  “一直到中午,我们都在静静地观鸟。突然两只嘴尖黑黑的鸟出现在一群红嘴巨鸥当中。我当时就判断这是两只中华凤头燕鸥。”倪光辉回忆说。

  但是中华风头燕鸥往年多在4月10日左右现身闽江口,这让倪光辉怀疑起自己的判断。经过在场众多资深爱鸟人士的反复观察和论证,终于确认这两只“异类”的确是“神话之鸟”。

  中华凤头燕鸥,又名黑嘴端凤头燕鸥,全世界不到50只的数量使其成为稀少的极危物种,正是因其稀少而神秘,所以才有了“神话之鸟”的美誉。

  据介绍,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中华凤头燕鸥生活在台湾海峡两岸之间的无人岛和湿地区域,仅在马祖和位于浙江的五峙山列岛和韭山列岛繁殖,而福建的闽江口是其重要的觅食、交配地点。因此,对于守护“神话之鸟”,两岸爱鸟人责无旁贷。

  据福建省观鸟会副会长黄学鼎介绍,从2003年开始,福建和台湾爱鸟人士共同为保育中华凤头燕鸥作出很多有益尝试,如建立网络平台沟通信息,每年就鸟类保育和生态保护议题轮流在两岸开展学术研讨,制定共同行动纲领等。

  2008年开始,爱鸟人士自发组成不同的基层保育小队,来到十几个沿海乡镇,给中小学生上鸟类保育课。通过在渔村里设公众展板,爱鸟人士向村民宣讲护鸟知识,倡议减少海漂垃圾,保护鸟类繁殖、栖息、觅食环境。

  为保护中华凤头燕鸥赖以生存的环境,2013年,闽江口湿地由市级升级为国家级保护区,当地生态保护力度同步升级。而马祖也在中华凤头燕鸥繁殖地区域内积极灭鼠,倡导当地渔民尽量不要登上栖息着鸟类的无人岛,以充分保护鸟蛋安全。

  今年,福建和台湾两地保育“神话之鸟”的合作机制将进一步扩展到浙江省。据福建省观鸟会会长杨金介绍,未来将在三地开展对中华凤头燕鸥繁殖和栖息的同步调查。

  从2008年开始,福建省观鸟会和台北野鸟会、马祖野鸟会定期选定时间,两岸爱鸟人士同时在闽江口和马祖各自观察,统计“神话之鸟”的状态和数量,为保育研究做基础。

  “作为繁殖地,多年前,马祖和浙江已经各自开始保育中华凤头燕鸥,但是直到2010年,两地才有了直接的信息沟通、交流。”台北野鸟会理事长阮锦松说,“保护中华凤头燕鸥需要两岸三地更多的协作。”

  “神话之鸟”背景介绍:

  中华凤头燕鸥,又名黑嘴端凤头燕鸥。黑嘴端凤头燕鸥,是中国最珍稀的鸟类,在世界鸟类红色名录上被列为极危物种,是极端接近绝种危险的最严重等级。 它在1861年首次被发现记录,但一直都非常罕见,直到2000年以前普遍被认为已经绝种。然而,在2000年有4只成鸟和4只幼鸟在福建省沿海的马祖列岛再次被发现,成为当年鸟类学界极大的新闻。2004年,在浙江省沿海的韭山列岛也发现了另一个繁殖群,这两个繁殖群是目前世界上残存的两个群体。

  黑嘴端凤头燕鸥(学名:Sterna bernsteini)是中型水鸟,体长38-42厘米。羽色与黄嘴河燕鸥较为相似,夏羽自前额经眼睛到枕部的头顶部分,以及头顶上的冠羽均为黑色,背部、肩部和翅上覆羽为淡灰色,几乎呈白色,而黄嘴河燕鸥的羽色较深。主要栖息于海岸岛屿,繁殖于中国山东海岸,迁徙和越冬于广东、福建、菲律宾、婆罗洲和马来半岛海岸。东北部为夏候鸟,南部为冬候鸟。

  

  中华凤头燕鸥。(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段雯婷]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