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两会涉台好声音:交流合作持续热 两岸一家得人心

2014年03月14日 08:59:00来源:中国台湾网

  中国台湾网3月13日北京消息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13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圆满落幕。在为期八天半的会期中代表们就中国新一轮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各项建议。在涉台议题上,也不乏一些“好声音”。虽然建议各有不同,但如何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促进两岸“越走越近,越走越亲”,落到实处,是代表们共同的心声。

  福建代表团:着眼闽台“先行先试”

  福建代表团运用与台湾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五缘”优势,在本届两会上为两岸关系发展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

  在人员往来方面,梁建勇代表认为,要进一步深化闽台两岸往来。一是注重板块对接,促进闽台经贸融合。二是注重文化交流,增进同胞情谊。三是注重畅通渠道,密切人员往来。

  叶双瑜代表则建议,大陆应出台更多可看更可用的政策,继续支持福建在两岸交流合作中“先行先试”,促进两岸越走越近,越走越亲。

  曾静萍代表从两岸文化交流方面提出建议。她期望,把两岸文化交流放在优先地位,构建交流框架,确立合作机制,并充分利用两岸互补优势,发挥文化领域专业人士的重要作用,推进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青少年中的传播和普及。

  “厦门经济特区要把握好两岸越走越近、越走越亲的和平发展机遇期,承担起两岸一家亲,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历史重任。”刘可清代表从经济层面出发,建议中央在整合已有政策的基础上,将厦门列为自由贸易区试点。

  周联清代表已平潭为着点提出四项建议,希望在允许两岸人员自由往来,货物自由进出,简化手续,实施“先入区、后报关”的通关模式;允许人民币与新台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开放平潭离岸金融市场;允许自行研究制定符合两岸交流合作及自由港建设的发展机制和模式;允许在福建投资的台资企业按内资企业登记注册,只要台湾同胞有意愿投资开发的项目在福建都可以开发。

  台湾代表团:聚焦同胞福祉保障

  在本届两会上,由台籍代表组成的台湾代表团,从自身出发,结合自身优势,为促进两岸和平发展积极建言献策,虽然建议内容不同,但无一不是围绕台湾同胞的生活便利,聚焦台湾同胞的福祉保障。

  在政策方面,符之冠代表建议涉台工作部门能够将“简政放权”落到实处,把对台商设立审批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审批事项进行梳理,学习台湾较为先进的管理经验,进一步方便台商共享机构改革的成果,激发台商在大陆投资创业热情。

  在两岸经济融合问题上,张雄代表建议,两岸可以思考以现有的《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为载体,在“一个中国”框架下,协商签署《两岸自由贸易区合作协议》,搭建合作平台,避免同质竞争,实现优势互补、和谐发展。

  在台胞个体经营方面,杨晓红代表建议,应根据国家已颁布施行的《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办法》规定,进一步扩大台湾居民在大陆申办个体工商登记地区,尽快研究出台相关实施细则,扩大开放西部地区和与台湾中南部优势农业等产业对应的地区,重点引导台湾个体农民、小微企业以农业科技和管理经验为投资形式在西部地区登记注册,开展经营活动。

  通过对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游、收购台湾水果、契作保证收购台湾水产品和签订ECFA等四个方面惠台政策的深入调研,江尔雄代表提出四点建议:1.对现有惠台政策进行全面梳理,系统回顾和分析,作出政策实施评估报告,及时修订完善,进一步强化执行,纠正偏差,使政策制定实施更加科学有效。2.建立健全惠台政策的规划、评估、反馈和监督机制。3.惠台政策要进一步向台湾中南部、中小企业和中下阶层民众这“三中”群体倾斜。4.进一步加大惠台政策宣传力度。

  关心常住大陆台胞的工作和生活,陈军代表建议实行台胞证的分类签注,并将符合条件的台商逐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的范围,享受医保。

  陈云英代表建议,简化公民出境赴台签注审批,促进个人游与第一代台胞赴台探亲的便利,可增加一年多次往返的赴台证签注类型。

  此外,孔令智代表还就如何深化两岸产业合作共构产业链提出不少建议、朱台青代表就加快推动两岸有机产品认证结果互信提出了几点分析、张晓东代表则认为,与台湾岛内少数民族的交流交往不应落下,应该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团结他们一起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用陈蔚文代表的话来说,今年的两会提出的“两岸一家亲”理念和双方越走越近、越走越亲的期待,让人倍感温暖,也释放出大陆同胞对台湾同胞的深情厚意和两岸和平统一的美好愿景。而从代表们争相为促进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建言献策的积极态度中,笔者也深深体会到“两岸同为一家”的真情实感。相信,这些集聚两岸同胞智慧的“结晶”,在不久的将来定会一一实现,而通过两岸共同的努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将不再遥远。(中国台湾网记者高斯斯)

[责任编辑:段雯婷]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