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城之孙呼吁两岸合撰《中华抗战史》
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事变研究会会长杨瀚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两岸长期分治造成国、共双方在认识、评价抗战时均有所偏颇。他提议,从共同收集抗战史料着手,两岸史学界未来应联合撰写《中华抗战史》。
杨瀚委员是杨虎城将军之孙,十余年来频繁往返台海两岸,就祖父杨虎城参与其中的西安事变、抗日战争展开学术研究。今年,他向政协大会提交一份提案,建议两岸开展抗日战争历史认同的相关对话与研究,为进一步深化两岸的交流、政治对话奠定基础。
杨瀚直言,两岸有关抗战史的认知存在四个共同问题:其一,没充分从民族复兴角度阐发抗战在中国历史中的意义;其二,双方各自强调对抗战的领导权和贡献,较忽略全民族浴血牺牲的民族精神;其三,较少研究侵略者的残暴,未更深一步追究日本战争责任;其四,未能有效转化为民族团结复兴的动力,反而有时造成成为两岸交流的隔阂。
杨瀚提出,抗战是百年来中国人抵御外侮的第一次全面胜利,“今天我们应站在国家、站在中华民族角度看待这场战争。”
西安事变研究会去年与台湾相关社团举办了一场纪念西安事变学术研讨会。杨瀚告诉记者,包括郝柏村将军在内的多位台湾退役将领与一些历史学者认为,抗战历史须达成一个基本共识,两岸谈统一才有基础。
自2008年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轨道以来,双方对抗战历史的认知、表述正在发生变化。杨瀚告诉记者,台湾的历史教育过去长期隐匿、回避与杨虎城将军相关的历史情况,近年来逐渐引进大陆方面一些资料。 尤其2005年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举办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展时,在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亲自关注下,展览把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相关资料纳入展览并设有专柜。台湾友人近日更告知,台湾“军情局”最新公布了有关抗战期间“军统局”负责人戴笠的一批历史档案,其中就有监禁杨虎城的相关历史情况。
杨瀚说,这就是进步。2015年就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了,他希望,两岸以此为契机,开展有关抗日战争历史认同的对话与研究。
注意到两岸文化教育界合编中华语文工具书已逐步取得成果,杨瀚委员个人建议,两岸或可由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中华文化总会出面协商,在达成共识的前提下,邀请两岸历史研究机构、相关社会团体、历史学者先从收集抗日战争史料入手,共同编撰《中国抗日战争史料集》。他还提出,应鼓励海外华人和外国研究者收集整理散落海外的史料,特别是来自日本的档案。
杨瀚认为:“如果历史资料完整、真实,很多认识问题会迎刃而解。”
他还建议,可参照美国越战纪念碑,设立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碑,主碑纪念中华民族参战志士仁人,次碑纪念无名受害者。
“如前述两建议能够实施,两岸就可以联合撰写《中华抗战史》。”
杨瀚委员认为,要实现中国梦,应塑立民族魂。他说,中华民族需正视历史,纪念和歌颂所有在危亡之际浴血牺牲的烈士,有此认识,才能续写好民族复兴的新篇章。
中新社记者 刘舒凌
[责任编辑:段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