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轻舟驶过万重山——两岸“三通”从梦想成为现实

2012年10月25日 08:52:00来源:人民日报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这篇1800余字的公开信首次提出期盼两岸通航、通邮、通商,即“三通”。此后漫长的岁月里,“三通”成为两岸人民呼吁次数最多的字眼——

  三十年的“三通”梦

  2008年10月,台塑集团创办人王永庆与世长辞。这位台湾“经营之父”晚年最深切的盼望便是两岸“三通”。但他没能等到这一天——因为台湾当局的阻挠,一湾海峡,咫尺天涯。

  不能“三通”,海峡两岸2000年311万人次、2008年437万人次的人员往返,都需经第三地转机,耗时、耗力、不经济。不能“三通”,更为两岸经贸往来增加诸多不必要成本。据商务部统计,2000年两岸贸易总额为305亿美元,到2008年已增至1292亿美元。贸易额越高,意味着经转他地增加的额外费用越大。两岸不能“三通”,最痛的其实是台湾。天然良港高雄集装箱吞吐量曾经在世界排名第三,自2000年后名次不断下滑,到2008年已名列第八。很多关心台湾前途、两岸命运的有识之士为“三通”奔走疾呼。王永庆曾公开表示,台湾不开放“三通”,等于是对台商的打击,是在“惩处台商”。真正最迫切需要“三通”的应该是台湾。

  迫于舆论的压力,2001年,台湾当局推出“小三通”,但是,只限金门、马祖通往厦门、马尾的“小三通”有太多限制,怎能代替“大三通”?在热心人士的奔走下,2003年台商春节返乡包机单向从台湾飞行大陆;又过两年,春节包机才实现双向飞行。严格来说,仍需经飞港澳的春节包机,航班有限,只是让少数台胞小尝一机到底的便利,且票价贵于成本更高的中转航班,仍然一票难求、人满为患。春节包机让人们对两岸直航的渴望更加迫切。

  “三通”架起连心桥

  2008年6月,在中断9年半后,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重启商谈。5个月后,海协会长陈云林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台北签署了《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等4项协议。

  按照协议安排,当年12月15日上午,北京、上海、天津,台北、高雄、基隆,无数人见证了这迟来的历史时刻:直航班机起飞了!直航货轮起航了!首封直邮信件寄出了!

  看着台湾第一艘直航货轮“立敏轮”缓缓驶出高雄港,时任长荣集团首席副总裁林省三说,这真是“感慨无量及喜悦的一天”。那一天,很多人都变成了“数学迷”,算算空客A330—200飞机从上海到台北省了多少时间:直航用时69分钟,耗油7311公斤,比绕道香港节省93分钟,油耗节省约6800公斤……

  通航、通邮的经济效益可以量化成数字,其社会效益则不可估量。虽然借助电信、互联网的快捷,家书不再抵万金;但是通行的便利,让人们往来更频繁、交流更顺畅,无疑为两岸架起一座通往心灵的桥梁。直航之前,台湾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危言耸听,谎称两岸“三通”后,台湾会被“木马屠城”。结果,直航后,一架架飞机、一艘艘货轮往返两岸,乘客们欢喜旅游、经商、求学、访友,回头看那些谣言何等荒谬可笑。台湾一位学者认为,“三通”之后,两岸军事冲突的可能性“递减为零”。

  陆资赴台在路上

  严格来说,2008年12月15日,两岸并未实现全面“三通”,因为“通商”只做到了一半。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大陆就开放台商投资,但由于种种原因,台湾方面一直拒绝大陆资金入台。

  直到2009年6月,台湾方面首次宣布开放192个大陆民众可投资项目,2010年5月、2011年年初又先后开放两批,三波累计开放了408个项目。其中制造业约204项,开放幅度为97%;服务业为161项,幅度为51%;公共建设为43项,幅度为51%。

  然而,效果不如预期。据台“经济部”统计,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核准陆资入台投资件数为284件,核准投资金额合计约3.08亿美元。相比之下,目前在大陆的台商有8万多家,投资总金额近4000亿美元。

  究其原因,一方面歧视客观存在。时至今日,台湾开放陆资赴台项目仍然是正面表列方式,也就是说没列入项目不得投资。而台湾向其它外来资本开放则采取负面表列方式,未被禁止的均能投资。即使是已经开放的项目,陆资感兴趣并有竞争力的项目都设置了门槛。如面板与半导体产业,陆资持股不得超过50%;再如公共建设部分,陆资不能承包工程,公路建设只限台湾主干道服务区等。

  另一方面配套措施不完善。大陆民众赴台签证难,人民币银行卡使用不便,家属出入、留居方面无必要配套等等,大大降低了陆资考察、投资的积极性。有学者形容,台湾对陆资是“开了大门,没开小门”。更不用说,项目审批时间过长、陆资在台湾人地两生等其它问题。

  8月9日,两岸两会领导人签署了《海峡两岸投资保护和促进协议》,内容涉及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扩大陆资来台投资,平衡两岸投资等。台“经济部”官员9月又透露,他们目前正在检讨第四波陆资入台问题,包括项目检讨与已开放项目附加条件松绑等。不管是为台湾经济注入活水,还是让两岸经贸关系更加均衡,台湾相关部门都该让陆资赴台的步子再迈大一点。惟有如此,通商,“三通”的最后一通才能平顺畅通。

[责任编辑:段方君]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