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专家评两岸ECFA:肥水也没流到外人田里
6月29日签署的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和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是60多年来两岸首次正式签署全面性经济协议。它为两岸未来经贸合作勾画出发展前景,并提供了沟通交流平台。大陆专家指出——
有两岸特色的“早收计划”
ECFA包含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合作三大部分,但目前只是原则性框架协议。相比之下,附件里的早期收获清单是最“实”的部分,因此也最受关注。
据悉,大陆对台湾降税的产品有一半属于传统产业、中小企业和农产品等,而台湾顾虑的近20项大陆强势产业,如成衣、鞋类、瓷砖和寝具等,都没有列入此次早收计划。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指出:“早收计划充分考虑了两岸经济社会现状,大陆也充分照顾了台湾中小企业、弱势产业和农民的利益。这是基于两岸关系特殊的现实,具有鲜明的两岸特色。”
王建民说,如果没有台湾与大陆同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经济这个前提,是不可能产生这样一份如此广泛的早收清单的。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郭震远表示:“过去20年来,两岸经贸合作初步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这从2008年金融危机造成的冲击就可以看出来。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大陆并没有将台湾当作简单的经济伙伴。”
郭震远指出,早收计划当然有照顾台湾的成分,但更重要的是,出于促进两岸经贸共同发展的考虑,大陆没有在早收问题上斤斤计较。
谈及ECFA的早收计划,中国社科院台研所经济研究室主任朱磊认为,大陆对台湾做出的倾斜并不过分。“从总体上说,大陆的经济发展水平固然低于台湾,但是经济规模和市场容量毕竟比台湾大得多。两者在这两方面相比,是不对称的。因此,大陆在早收计划里履行照顾台湾弱势产业的原则并不奇怪。退一步讲,即使大陆的做法造成‘不对称’,肥水也没流到外人田里。”朱磊说。
早收计划不是ECFA的全部
纳入“早收”固然意味能“早点儿收获”,但不纳入“早收计划”也不等于得不到实惠。因此,“早收”不是ECFA的全部。
朱磊指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呈现两大潮流,一是经济全球化,二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前者要求贸易正常化,后者需要经贸合作机制化。按照ECFA的协议内容,两岸既实现贸易降税,又可以进行产业合作,是同时在做经济发展潮流所要求的两步事情。”
朱磊以两岸在液晶面板生产方面的合作为例,说明ECFA带来的双赢远景。“在全球液晶面板生产方面,台湾和韩国原本平分秋色。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到来,情况发生了变化。欧美市场订单大幅下降,韩国液晶面板企业因为有LG和三星等自有品牌采购,开工率还能维持在80%。反观台湾企业,因为没有自主品牌,开工率甚至降到20%至30%。后来,大陆的联想等品牌组织采购,帮了这些企业一把。”
“金融危机过后,由于没有统一筹划,台湾的液晶面板企业再度追随国外订单,大陆企业向这些台企采购时,甚至出现供货不足的情况。于是,大陆不得不自己去发展液晶面板生产,对两岸来说,这无疑是产能的浪费。如今两岸签订ECFA,今后遇到类似问题都可以到‘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探讨,两岸紧密合作,细分产业链,分别发展,大家都能获利。”朱磊分析说。
朱磊还指出,通过产业合作,原本大陆台企外溢效应很小的局面能够改变:“传统的大陆台资企业除了生产环节以外,其他上游和中游环节都与大陆无关。对大陆来说,除了给台企提供生产力,其企业管理水平、银行业发展等都得不到带动。相信签订ECFA之后,两岸在投资和贸易自由化方面进一步放开,产业合作外溢效应扩大,双方都可以受益。”
[责任编辑:薛白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