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晚,厦门不在书店迎来了台湾作家蓝博洲。大胡子、白衬衫、牛仔裤,这位作家的形象很朴素,黝黑的皮肤更不像一般宅在家中码字的人。
事实也是如此,他近期新书《台共党人的悲歌》在大陆出版,这本书正是蓝博洲像侦探一样,从一点一滴的线索找起,逐渐还原了台湾共产党人张志忠一家的悲剧故事,这样一个被淹没在历史尘埃里的人物,有什么样的曲折人生?我们去听听蓝博洲怎么说。
人物名片
蓝博洲,台湾作家,1960年生于台湾苗栗,毕业于台湾辅仁大学法文系,“中央大学”新锐文化工作坊主持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国际作家工作坊、东华大学驻校作家,时报出版社“台湾民众史”丛书特约主编,中华两岸和平发展联合会主席。1985年以短篇小说《丧逝》获时报文学奖,曾任职于《南方》杂志、《人间》杂志,著有《幌马车之歌》《消失在历史迷雾中的作家身影》《寻找祖国三千里》等作品。
装疯吃鸡粪 逃脱日本人关押
昨晚的讲座由厦大台研院的张羽老师主持,对于这位认识十年的老朋友蓝博洲,张羽老师用台湾导演侯孝贤说的“咬住历史不松口的大牛头犬”来形容。而蓝博洲则说自己是“不合时宜的人”,因为很多人都认为历史报道很难做,但他却还坚持不懈地去寻访这些被历史遗忘的人。
在《台共党人的悲歌》中,蓝博洲写的是一位在历史上鲜为人知的共产党人张志忠。在1987年的一次采访中,蓝博洲偶然知道了有张志忠这个人,但当时什么材料都没有,他只能慢慢寻找。随着蓝博洲几十年的考证,这个人物的人生轨迹渐渐清晰了起来。1910年出生的张志忠,14岁时曾赴厦门集美学校就读,在此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并于1930年代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后回台湾建立党组织,因被检举而遭日本殖民当局逮捕。
蓝博洲说,据考证,张志忠为人很聪明,当时在狱中使用装疯卖傻的方法才逃过一劫,甚至别人拿铁丝要刺他眼睛都无所畏惧,更是靠吃鸡粪鸭粪骗过日本人。次年,等到日本人对他的看管松了,他才逃亡大陆。
英勇就义 行刑人都怀有敬意
从蓝博洲掌握的资料看,全面抗战爆发后,张志忠被派往八路军129师,从事对敌宣传工作。抗战胜利后,他于1946年返台,后任中共台湾省工作委员会委员兼武工部长。1949年底,国民党退守,张志忠夫妇被捕,一部分台共党人或投降、或卖党,但作为领导人之一的张志忠和妻子季澐却始终没有屈服,直至牺牲。而他们的孩子杨扬,于1947年出生,一直陪他们生活在狱中。1968年杨扬自杀,当时台湾作家柏杨收到台湾共产党后人的遗书后,在自己的专栏上连续发表三篇文章,也引起社会关注,但世人却不知,这背后有这么多的故事。“现在看来,杨扬也很有可能不是自杀,而是他杀的。”蓝博洲说,2012年这本书在台湾出版后,有认真的读者发现,杨扬留给柏杨的遗书跟给他叔叔的笔迹是不一样的,而他也认为这个事情不是那么单纯。
而通过对一同被关押在狱中的相关人士进行采访,蓝博洲得知张志忠在狱中是非常有骨气的一个人,甚至在就义前,行刑人对他都充满敬意。
相关链接
蓝博洲吁台当局正视“白色恐怖”
在新书分享会上,蓝博洲播放了一段珍贵的影音资料,在1950年代初那场“白色恐怖”中受到迫害的曾梅兰先生,锲而不舍地寻找哥哥徐庆兰的尸骨。
1993年5月28日,曾梅兰终于在台北马场钉六张犁公墓的竹丛里找到哥哥的埋尸处,意外发现这里还有其他政治犯的墓碑,最后,共发现了201个“白色恐怖”受难者的墓碑。此事在当年引起很大的轰动,墓碑上只有时间和姓名,但恰恰一块墓碑上写了“枪决”二字,验证了历史真相。
蓝博洲说,对于那段“白色恐怖”的历史,国民党还是没能很坦诚地面对,“马英九在当台北市长的时候有去祭拜过,但现在都没有去了”。蓝博洲说,“白色恐怖”对台湾是有很大影响的,现在大家都认为很多事件是“二二八”后出现,其实不是。
对于为何要写这样的题材,关注那段历史?蓝博洲说,写张志忠不是因为他是共产党员,而是因为他的精神值得大家纪念。“两岸还没有统一,有很多问题写出来,是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我会一直写,直到两岸问题解决了。”
[责任编辑: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