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任和赵如兰父女
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授倪克鲁在“金萱会”演讲
什么是台北“金萱会”?这是台湾清华大学主导的一个国际级的汉学“沙龙”,邀请世界包括两岸学界的名流演讲,奉一杯阿里山特产的金萱茶飨客,展开汉学界前沿课题的讨论。
说起它的创办,要先说说国际间闻名的汉学沙龙哈佛的“红粥会”与日本京都的“蟠桃会”,“金萱会”原是承此而来。
“红粥会”的创办者和主持人,是哈佛大学音乐系暨东亚系教授赵如兰(下图)。赵如兰的父亲是当年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的赵元任先生(其余三位为王国维、梁启超和陈寅恪)。赵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以90高龄遽归道山之前,毕生领导国际间中国语言学研究的贡献,太平洋两岸鲜有出其右者。赵先生的专业虽是语言学,然一生交游广阔,20世纪学术界、教育界、文化界、政界的华洋名流,诸如胡适之、费正清(John Fairbank)、李约瑟(Joseph Needham)、罗素(Bertrand Russell)、蒋经国等等无不结交。赵如兰女承父业,成为当年哈佛校园中少数的女性教授后,在专业之外,文化社会活动也相当活跃。赵如兰在哈佛家中所举办的汉学沙龙之所以取名“红粥会”,是因为每次邀请与汉学有关的名流到客厅演讲,席间招待的是女主人亲手所炖的一碗“红粥”,座下的听众,不乏哈佛的重量级教授,当然也有初出茅庐的年轻研究生。“红粥会”上,宾主双方童言无忌,谈笑风生,讲者与听者往往都是人才一时之选,这样的聚会也就成为前沿汉学的重要学术资讯的交换场域,催生突破性研究成果的摇篮,十分富有传奇色彩。如今赵如兰已是90高龄,“红粥会”停办了,但许多参与者却在心中珍藏着难以忘怀的回忆。
“蟠桃会”的创办者和主持人,是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小南一郎。小南一郎师从汉学史上大名鼎鼎的小川环树和吉川幸次郎,是京都学派的第三代嫡传弟子。他涉足考古,与两岸的两位宗师——清华出身的夏鼐和哈佛出身的张光直都是忘年交,在师承谱系一丝不苟的日本汉学家中,他是一位相当少见的跨学科的人物。小南一郎创立和主持的汉学沙龙取名“蟠桃会”,近20年来,一年两次的“蟠桃会”围绕文学、考古、宗教诸领域,宣读论文,自印辑刊,煞是热闹,端的是京都汉学的一大景观。不过,与“红粥会”的“红粥”飨客不一样,“蟠桃会”没有蟠桃,与会者无法亲尝,只能向壁虚拟。
笔者在上世纪末,分别与“红粥会”与“蟠桃会”的两位创办人有过忘年的交往,对这两大沙龙印象美好。清华的汉学研究传统源远流长,从“四大导师”时代开始,人才辈出,如翻译家梁实秋、佛学研究家汤用彤、语言学家王力、作家钱钟书、诗人闻一多等,一长串名单,难以枚举,都在国际汉学界产生影响。继承百年清华汉学的传统,促成文史研究的国际化,是两岸清华人念兹在兹的愿景。5年前,笔者到台湾清华任教,研究室窗外林木葱茏,午后常常喝一杯阿里山的金萱茶,展卷读书,尘虑顿消。因为我有在西方汉学界10年专任的经历,到台湾清华后受命主持种种汉学方面的大型研究计划,邀请汉学界的重要人士到台交流,因此便有了“金萱会”的诞生。
“红粥会”的主场是赵如兰哈佛家中的客厅,“蟠桃会”的主场是京都“乐友会馆”,“金萱会”的主场则是台北福华文教会馆14楼贵宾厅。今年“金萱会”的国际演讲人来自欧、美、亚、澳四大洲,包括美国伯克莱加州大学教授戴梅可(Michael Nylan)、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该校前副校长)叶翰(Hans van Ess)、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授兼副分院长倪克鲁(Lukas Nickel)、日本京都大学教授道坂昭广、澳洲国立大学讲座教授闵福德(John Minford)等,涉及中国古典文学的西译、史记与汉书和唐代的诗与文、汉代的手抄本文化等文史领域中的一系列国际前沿研究。
笔者认为,世界进入21世纪,全球范围内广义的汉学研究正在向中文世界移动,照目前的速度,在15年左右,汉学研究的重心会从欧美返回到东亚,实现“汉学回家”。我相信,新世纪的国际汉学界一定会出现多个新的“红粥会”、“蟠桃会”和其他有特色的学术沙龙。在沙龙里以文会友,从容研究21世纪“新汉学”,共同迎接汉学回家,这便是台北“金萱会”的意义。
(作者系台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暨历史研究所教授)
[责任编辑:段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