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地方  >   新闻图片

台湾会馆:京味儿和台湾风情的融合

2014年08月04日 11:22:5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    

  走进台湾会馆,耳边飘来古筝弹奏的一曲《阿里山的姑娘》。流水潺潺的青色石板、做工精致的布袋木偶、栩栩如生的雕龙屋檐、错落有致的红砖红瓦,吸引人们视线。骑楼、拱墙、琉璃饰品等台湾特色的建筑元素,与老北京四合院落的古朴风韵在这里交相辉映,别具一格。

  京味儿和台湾风情的融合

  2009年,在前门地区整体改造过程中,台湾会馆进行了全面的修缮扩建。修缮后的台湾会馆保留了原有的清末民居风貌,并扩大了规模,与毗邻的两个院落合并开发利用,从而形成了地上一层、地下一层的新格局。

  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郑大先生告诉我们,这里的建筑不但保留了原有的清末民居风貌,还增添了鲜明的台湾元素,风格统一为“红砖瓦瓮”。

  始建于1890年前后的台湾会馆,曾经是来京求学、赶考、经商的台湾同胞的落脚之地。自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开始,陆续有台湾举人到北京参加会试。为方便台湾举人来京参加考试和联络感情,台湾商人和乡亲们自掏腰包,筹款捐建了台湾会馆。现在,作为大陆唯一的一所台湾会馆,它还承担了介绍台湾历史,举办台胞在京联谊活动等职能,促进了两岸文化交流。

  为“五人上书”铜像寻佐证

  在会馆北墙外,一座“五人上书”铜像总是引来不少来宾驻足,它印证着台湾有识之士为国家安危奔走疾呼的身影。

  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噩耗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台籍举人汪春源、罗秀惠、黄宗鼎与在京台籍官员叶题雁、李清琦等多方奔走,率先上书都察院,反对割台议和,表明“台地军民必能舍死忘生,为国家效命!”都察院将呈文代奏光绪帝。是为“五人上书”。

  为了寻找“五人上书”的原始史料,会馆的工作人员多次到国家历史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子监等单位查询,均无所获。台胞参与的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如果没有一手的史料加以佐证,其真实性、可靠性和信誉度将大打折扣。郑大说:“经过三个月的查询,我们终于在未登记的史料中查询到了这珍贵的历史资料原件,当时我们真的很激动,迫切想要向大家展示台湾最真实的一面,为会馆的历史补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责任编辑:段方君]

地方台办主任活动报道汇集

地方通讯员园地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