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东林寺
胡金芳旅馆客房
今日仙岩旅馆
庐山谈话会会场上有胡适座位
上庐山,在旅游车还没进山就开始循环播放的宣传片中,你会看到关于庐山佛教及东林寺的介绍,说它开启了中国的佛教化和佛教的中国化的趋势,进山后,你会不断地在庐山的介绍中看到这句话。这句话是胡适1928年4月初游览庐山时作出的概括。胡适先生一共上过两次庐山,另一次是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受蒋介石邀请上山……
壹
此次上庐山,我准备追寻一下胡适上山的足迹。
1928年4月7日胡适上山,11日下山,一头一尾住在胡金芳旅馆,如今这旅馆还在不在呢?经过询问,不仅在,而且基本保持原样,它就在牯岭街正中间,坐东朝西,英式,主体全为石构,只是下层为乱石,上两层为打磨光滑的料石。文革中曾是庐山革委会第一招待所。如今一楼已成振豪超市,二楼改成谈香膳酒楼,后边附楼仍是旅馆,只是名称改成了云天,楼与楼之间爬满葛藤,不知胡先生当年来时是不是就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如有,此时也应该是始发的千娇百媚。胡先生下山一上船,即开始补记三天所行所思,居然写了上万言,对庐山在中国思想史上地位作了这样定性概括,“庐山有三处史迹代表三大趋势: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世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这是他对庐山的贡献,当然庐山也对胡先生作出了贡献,因为除此,此行对他后来人生取向留下了一处伏笔。
抗战爆发后,胡适1937年7月11日到达南京,第二天与梅贻琦等人由南京出发乘飞机赶往庐山。下午蒋介石知道胡适到了后,立即邀请他前往“美庐”吃茶。胡适力谏蒋介石抗战。谈话进行了一个多小时。24年后,参加会见的王世杰回忆到此事时说,“胡适那天说的话颇有决定性的影响。那天晚上,蒋介石在室中独自走路,走来走去,到九点钟,忽下命令,令孙连仲、庞炳勋的军队开进河北。战局就此决定了”。这次吃茶,胡适坚定了蒋介石的抗战态度与信心。20日,蒋介石因战事紧张下山回南京。胡适随即被汪精卫一伙人包围,在他们的鼓捣下,头脑中原就存在的“主和”的思想又窜了出来。
就在这当中,胡适写了首追念第一次同游庐山的友人、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高梦旦先生的诗:“九年没有到庐山了――/泉声山色都如旧――/每个峰头,每一条瀑布,/都叫我想起那同游的老友。/他爱看高山大瀑,/就如同他渴慕像个样子的人。/他病倒在游三峡上峨眉的途中,/他不懊悔他那追求不倦的精神。/我知道他不要我们哭他,/他要我们向前,要我们高兴。/他要我们爬他没有登过的高峰,/追求他没有见过的奇景。”这首诗胡适比较喜爱,13年后,胡适曾再次对此诗进行修改。此诗胡适没有简单地追忆当年两个人游览的过程,而是抓住高梦旦的“精神”并由此生发,表达了像他那样追求不倦才是对他最好纪念的情感。结合当天梅宴请,这个表达恐怕也包含着为了国家民族的解放与自由在“战”与“和”之间进行某种大胆尝试的潜在因子。当然随着战事的开展和蒋介石要他出使美国争取美国支持,他坚定了战的态度,并在抗战前五年最艰难日子里为祖国打开国际尤其是美国支持大门作出了重要贡献,敢于出使去尝试自己从来没有承担过的使命,上庐山朋友精神的激励是不是一种动因呢?
贰
胡适第二次来庐山与第一次有了精神的联系。胡适第二次来是住在仙岩旅馆。那现在还有仙岩旅馆么?
经过多番打听,仙岩旅馆还在,只不过变成了解放军飞行员休养所,主楼上挂着解放军军徽,适应性质的变化,主立面也经过了改建,一条军事标语在军徽下与屋齐宽地红彤彤漆着。绕过去,后面的楼仍然保持着原样,它可是1904年“庐山公司”第一任总经理都约翰修建的,青砖,三层,大曲尺形铁栏杆阳台,依稀的青苔痕与铁锈斑显示着它们的沧桑。楼下还刻着块石碑,原来它还是八一南昌起义的最早策划地,那年的7月23日,就是在这里,李立三等人作出决定,8月1日举行南昌起义。它紧邻着老牯岭旅馆,”Guling Hotel”墨迹居然在随后的革命岁月中保持着它的“黑”的顽强。它们都是当时别墅区最好的旅馆,位于“美庐”南方,即山溪的下游同一边山坡上。顺着溪边的石道,听着溪声,即使慢悠悠,也只需要十来分钟即可到达“美庐”。无怪乎胡适一到,蒋便知道,蒋一邀请,胡适便能很快来到,两人住得如此之近,这恐怕也是当时的有意安排。“美庐”主楼一层,蒋与各方人士谈话的会客室紧挨着宋美龄的卧室,长条桌上铺着红绒桌布,靠西边的大玻璃窗是高靠背椅,显然是蒋介石的主座,桌两边各摆四张木椅,胡适可能就是坐在其中一张向蒋介石谏言的,连胡适都慷慨陈辞,他可是一向从容的啊,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领袖,他的声音也应该是他们的声音,甚至也代表了中国绝大多数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声音,中国中坚力量的声音。
胡适又回到了仙岩旅馆,一直住到28日才下山。这期间他始终认真地参加着国民政府召集的关于抗战的谈话会。16日,庐山谈话会正式开始。蒋介石、汪精卫等出席会议,胡适代表出席人士致词。三十年代前中期,国民政府在庐山修了三大建筑:传习学舍(现庐山大厦)、庐山大礼堂(现庐山会议旧址)和庐山图书馆(现抗战博物馆)。庐山图书馆居中,坐西朝东,完工于1934年,大门是中国传统亭状,四根红色立柱,两边的亭角翼然伸展。谈话会就在其南边一楼会议室举行。主席台上方正中悬挂着孙中山画像,两边是国民党党徽和国民政府国旗。主席台上没有摆放桌椅,仅在台口竖着一根麦克风。台下与主席台平行摆着五个长条桌,每桌两边对坐五人,在第三排南边桌头,又竖放着一长条桌,桌后四把椅子,桌上摆着一台式麦克风,显然是书记员的座位。
胡适坐在哪儿呢?我们不能走进会场去,仅靠从外面树枝间漏进来的阳光来寻找,他在第三桌背对主席台南数第二位。胡适就是在这个座位上致词的,表示拥护团结各党派、各抗日团体共同抗战的主张,获得了这么多的赞同,蒋介石第二天终于精神激昂地走上了主席台,对着那架麦克风,挥动着拳头,发表了永载史册的“抗战宣言”,“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听完,胡适应该笑了,应该热烈地鼓了掌,走出会场时,步履应该既轻松又显得那么坚定。
20日上午第一期谈话会结束,胡适最后一个发言,主要是谈抗战时期的国防教育,强调国防教育并不是非常时期的教育,而仍是常态教育,应本着“国家高于一切”的原则,政府官员和党的势力不得干涉教育,以保证教育的独立。听完胡适的发言,坐在第五排的胡健中写了打油诗称赞:“吾家博士真堪道,慷慨陈辞又一回。”但也遭到了批评,一位叫刘振东的人立即指责胡适的观点仍然是他《新月》时期被国民党上下一致批判的言论的翻版。
胡适没有反驳,站起身走了,只在日记中留下了一笔,“大众都嗤之”。蒋介石也站起身走了,去南京准备迎敌,从他后来对西南联大等高校的态度看,他显然默认了胡适的观点。从西南联大等高校在战时所取得的至今令人称道的成就看,胡适的教育独立思想起到了支撑作用。
不知当时有没有摆席卡,但如今摆上了,就是对这段历史的认定。谈话会散了,推开桌椅的哗啦声,我忽然感觉,众人走出会场的步履声,隐隐然从历史深处传来。与众多参观者的脚步声汇合到了一起,然后又一起在庐山今日灿烂的阳光下回荡……
[责任编辑:段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