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台湾“手作步道:让这世上有一段你自己铺的路
2014年“步道学培训”(一排中绿衣者为徐铭谦)
2016年“手作步道工作坊”完成的路段
去古镇旅游,如周庄、乌镇、丽江、大理等,除了飞檐翘角的古朴民居之外,你是否注意过脚下的路面?那些青石板铺就、河卵石镶嵌,青砖打磨的路面,年代久远,却拙稚、幽雅、隽永。而如今,去很多新开发的旅游景区,都是硬质路面,水泥或者花岗岩,如同把城市搬了去,穿高跟鞋、拖鞋也能走——这一老一新、一整齐一拙稚的路面之间,是工艺不同?还是理念不同?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又有多大呢?
在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的“手工步道工作坊”里,我们见到了徐铭谦博士,她是台湾千里步道协会副执行长、台大国发所助理教授。尽管年轻,但在环保界颇有声望,她即将在大陆出版的书《像山一样思考》,台湾繁体再版名《我在阿帕拉契山径:一趟向山思考的旅程》,获得开卷美好生活书奖、环境教育图书绿芽奖首奖、入围金鼎奖。徐铭谦短发、户外装,登山鞋沾着泥,有长期户外活动的力量感,还带着一股书卷的秀气。自然学校基地位于北京平谷区峪口镇北浅山,3天的工作坊,徐铭谦指导学员们用锤子、锯子、木头、沙土、落叶铺设了一段古朴小道。听她讲“手作步道”,令人脑洞大开——原来,以为简单的“行走”,蕴含这么多学问!
传递工具
“手作步道”是何理念?
两年前,徐铭谦去过八达岭长城,那翻修的崭新段落,与残破但满有历史沧桑感的段落,两相对比,令徐铭谦感慨:类似的历程台湾也走过,且正在反思。二十多年前,台湾的城市和近郊山区,涌现了大量硬质路面工程,修筑着凉亭、公厕、观景平台等,还有外来植物的园艺,造成了水土、生态、审美的改变。徐铭谦在书中如此评论:“所谓‘现代化’工程,仿若水蛭,将周边生态吸食消退而自身日益肥大。”
“手作步道”,源于“无痕山林”的理念,那是始于美国的户外运动方式,指人在自然中活动时,要关注并保护、维护生态环境,走过不留痕。“手作步道”指的就是“以人力方式运用非动力工具辅助进行步道施作,使步道降低对生态环境与历史空间的扰动,以增进步道的永续性。”但是,印象中,机械工程修路不是又快、又整齐、又舒适吗?为何要“复古”呢?徐铭谦说,实际并非如此:“多年前我爬山健行时发现,走水泥台阶登山2、3个小时就会膝盖痛,一度我认为自己不适合爬山。有一次被朋友骗去爬了一座高山,手脚并用爬上去后,还在土径上走了6、7个小时,膝盖竟然没痛!”她开始思考:损伤膝盖的水泥台阶,为何越铺越多?为什么中原大学建筑系教授李瑞宗认为“步道全铺上花岗岩,是一大生态浩劫”?
美国东部的山脉,有一条著名的徒步风景山路叫阿帕拉契山径,山径穿越美国南北14个州,全长约3400公里,路途的山峰、河流景色美丽,世界上很多喜欢徒步的人都想去走完全程,那需要6-8个月。上世纪60年代以来,这条路全靠各地志愿者义务修建、维护,是地球上由志愿者完成的最伟大的工程。政府没有出钱做工程,而是只是负责志愿者的吃、住、交通,比做工程还划算得多。2006年,徐铭谦,背起行囊去了阿帕拉契山脉,呆了四个月,成为修路团队中唯一的“外国志愿者”。学习勘测设计、研究手作步道的工法。“就地取材、维持天然泥径、柔软不伤膝盖,外观上‘做过,而不留痕迹’是最高境界。”徐铭谦说。
令徐铭谦惊讶的是他们计算成本的方式:“很多小溪流没有架桥,或者架了小木桥。我也参与做了一座桥。我问美国老师:小木桥会很容易被大水冲走吗?他说:会啊!我说:那为什么不做更坚固的?他说:被水冲走有关系吗?你们志愿者再做就好啦!因为我们做一座桥只用一周的时间!后来想想,在台湾,很多钢筋水泥的桥,还是会被冲走。同样被冲走,哪个更划算呢?这很有趣!”
阿帕拉契山径有很多传奇故事:一条没架桥的季节性河流,一对夫妻,渡河时妻子失足被水冲走,伤心的丈夫希望以妻子之名捐助一座桥梁,使悲剧不再发生。但却引起了一番争论:枯水期时,桥面那么宽,太破坏景观!最后,阿帕拉契山径协会选择不架桥,而这位丈夫也接受了——大水季节雇人划船摆渡,成本比造桥便宜,且不留痕迹。但还遭到了全程徒步行者反对:因为他们要沿着树上白漆刷的标志走完全程,不能乘任何交通工具,所以他们拒绝坐船。后来山径协会又想了一招,大家都服了——在船上漆白漆,这就是山径的一部分,不是船!
“最后所有人都满意,也没伤害到大自然。所以,我们要思考的是:要解决的问题到底是什么?用‘服务’来解决才是上策,不得已时再做‘设施’。”徐铭谦说。越多的设施,环境负担就越重,制作和维修的成本也越大。价格最低的是就地取材砾石或木头,贵一些的是水泥、再贵的是外购原木栈道,最贵的是塑木(塑料仿木)。但是,水泥道周边常被水流侵蚀,木栈道底下的螺丝会腐朽,一小段坏了,整条栈道都需要维修。而天然土径,坏一点就补一点,成本极低。“回顾历史,水泥台阶和木栈道,是开发旅游后才出现的,而古人用智慧修造的步道延续了千百年,哪个更耐久呢?”徐铭谦说。
[责任编辑:李瑞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