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简称“医改”)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围绕如何推进医改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这方面,台湾的前车之鉴值得参考。
台湾的医药卫生体制又名健保,即“全民健康保险”,覆盖率超过99%,健保医院也超过90%。台湾健保总体保费低廉,公务人员、私企员工、农渔民更只须交正常保费的三成,低收入户的保费全由“健保局”支付。“健保法”还规定了完备的管理、救助条款,实施全过程基本能做到有章可查,有法可依。
然而,台湾健保的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1998年,台湾当局启动“全民健保”仅仅3年后,台湾健保体系就开始出现财务缺口,2010年亏空更高达397亿元新台币(1元人民币约合5.1新台币)。由于当时台湾健保财务以自给自足、随收随付为原则,财源大部分来自保费、保费滞纳金、公益彩券盈余和烟品福利捐款等,不足以弥补资金缺口,台湾健保一度濒临破产。
为摆脱困境,台湾卫生主管部门首先通过改革保费制度“开源”。台湾卫生主管部门从2002年起,顶住舆论压力,三度上调保费,暂时缓解了财政压力,为升级版健保出台留出余地。2013年起,“二代健保”投入运行。“二代健保”最主要的改变是改“按人头缴费”为“能者多付”,即将以往没有列入投保金额计算的高额奖金、兼职所得、股利所得、利息所得、租金收入等项目,全部列为“补充保险费”的计费基础,收入越高,缴纳“补充保险费”越多。
“二代健保”有关保险费率调整的规定也较建立初期更加细化。截至2015年6月,台湾健保累计收支结余为1968亿元新台币。依台湾“健保法”规定,当结余达到一定数额,可考虑调整费率。因此,2016年伊始,台湾健保费再度调整,但这次不是调高,而是由4.91%调降为4.69%。财务状况良好时适度下调保费,有效地缓解了此前因保费上涨带来的舆论压力。
然而相比“开源”,台湾卫生主管部门对“节流”似乎重视不够,健保多个环节的管理均有疏漏,导致成本不断上升。健保体系建立后,为获得高额健保支付,一些药商抬高药价,一些医院对患者过度治疗,此类弊案时常见诸报道,患者小病大看、取药不服的现象也很常见。台湾将于2018年迈入高龄社会,彼时医疗负担将更加沉重。如果管理不善,让药商、医院钻法条的空子,任医疗资源被浪费,提高多少保费恐怕也不能保证健保的收支平衡与品质。尽管管理者、专业人士、社会公众明白这个道理,但从操作层面看,控制内部成本的好办法目前还没找到。(陈晓星)
[责任编辑:李瑞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