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台湾包装设计协会在晋江设立首个大陆办事处,晋江食品企业今后可以在家门口与台湾设计团队对接,携手推动晋江食品行业转型升级——
蓬勃背后的短板现象
7月16日至18日,闽台(泉州)食品交易会在晋江举行。展馆内,盼盼、好彩头、嘉士柏等晋江知名食品企业悉数亮相。数据显示,晋江食品产业去年销售额达到350多亿元,现有生产企业近500家、经营企业1000多家,在大陆拥有1/4的糖果产量,其果冻产量也位列大陆食品主产区第2位,是我省最大的休闲食品出口基地。
“晋江食品行业发展较早,至今已达到一定规模,产品整体上趋于稳定,不可能每年都有新品上市。因此,行业要突破现有格局,就必须转型升级。”晋江食品行业协会秘书长陈昌熙告诉记者,创新是改变现状的有效途径,但不能光靠工艺和技术,还要在包装设计上做足文章。
采访中,业内人士指出,晋江食品企业多以照片作为主要的包装设计元素,由于包装相似度较高,产品的外在差异性不大,因此难以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
产品包装真有那么重要吗?“大多数人以为是舌头在挑选食品,其实是眼睛‘先入为主’。大部分消费者只需0.2秒的时间,就能在货架上发现他们想要的商品。”台湾包装设计协会会长黄国洲坦言,学会如何秒杀消费者的眼球至关重要,而运用好这一技巧,晋江食品行业必须直面新的挑战。
为了打破瓶颈,近年来不少晋江食品企业跨海向台湾设计团队取经。以生产牛轧糖而著称的嘉士柏食品工业有限公司,今年推出一款全新升级产品,分为芝麻、原味、咸味、蔓越莓、青豌豆五种口味。为此,该公司请来2015年亚洲包装金奖得主、台湾著名设计大师黄添贵设计外包装,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每一种口味的包装都不一样,有各自的颜色和卡通形象,这既赋予了产品生命力,又提升了产品的品牌形象。”董事长林逢友说。
“在产品包装领域,台湾已经步入成熟阶段,从卖产品发展到卖文化,其经验值得晋江企业借鉴。”晋江市经贸局副局长林永红表示,一直以来晋江都与台湾包装设计业保持密切往来,但主要以邮件或电话方式为主,面对面地交流、互动较少,而整个行业蓬勃发展的背后却埋藏着包装设计、人才培育等环节欠缺的隐忧。
台式包装助力行业发展
事实上,晋江食品牵手台湾包装设计是一个互利双赢的过程。“经过长期的发展沉淀,台湾包装设计融入了多元创意和美学元素,既有文化底蕴,又不失时尚品位。从当前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来看,晋江食品行业正迫切寻求创新与改变。这边有可观的产业规模和市场需求,台湾那边有包装设计优势,两者正好形成互补,一拍即合。”黄国洲说。
为此,早在去年,台湾包装设计协会就已组织部分成员前来晋江考察,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筹备,今年7月16日终于正式将办事处扎根下来。
位于晋江市洪山文创园区内的台湾包装设计协会晋江办事处,以9家台湾企业合作入股的形式,成立晋江蓝鹊包装设计公司,作为统一载体。9家公司分别派出一名总监及以上职务的工作人员常驻晋江,就地为制造业特别是食品行业提供个性化服务。
“这9家台湾企业涵盖了食品及伴手礼包装设计企业、陶艺设计企业、商业摄影企业、活动策划企业,可以为晋江企业提供从包装设计到商业摄影、再到营销策划的一条龙服务。”台湾设计业者陈苡榛表示,在具体合作中,办事处会根据客户要求和本地消费市场的特点进行调整,加入闽南在地文化,不会照搬台湾模式。
“以办事处为平台,晋江食品企业今后可以在家门口与台湾设计团队对接,交流起来更便捷,同时也能辐射到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陈昌熙表示,今后一旦有合作项目,双方可以直接在晋江面对面商讨,然后再把设计方案发回台湾设计,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更为重要的是,以此为契机,晋江食品行业可以借力使力,迈向转型升级之路。“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双方对包装设计的审美、价值取向都有共通点,在与台湾设计团队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借鉴、学习,完善自己的包装设计环节,培养优秀的设计团队,将好的创意植入产品中,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突出品牌的自我特色。”盼盼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蔡金垵说。
题图:闽台(泉州)食品交易会上,台湾设计师展出的创意包装。
采访手记
在差异化中寻求更大发展空间
长期以来,晋江食品企业通过更新设备、研发创新,不断优化低附加值的旧产品,推出高端新产品的方式,在产品差异化中谋求出一条突围之路。目前,晋江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基本都有自己的主攻领域和主打产品。
不过,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光靠科技、工艺来创新产品,满足消费者对附加值的要求已不再容易。一方面,真正的新产品不可能年年都有;另一方面,即使有,也在信息化浪潮中,被迅速模仿,从而失去差异化所带来的市场竞争力。
为了进一步挖掘产品的差异化,晋江食品企业将目光瞄准包装设计,并携手台湾设计师,利用其丰富的经验和资源,取长补短,改变晋江食品包装以照片为主,相似度颇高的现状,为自己量身打造独特的包装设计,用颜色、精致的LOGO等元素抓住消费者的眼球,从而突破行业现有发展格局。我们期待,晋江食品行业在这场新战役中,直面挑战、完善不足,继续在差异化中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责任编辑:李瑞艳]